“如今割让台湾,内地不保了。”
“在这四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我们不能再苟安于借款,必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现在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随后洋洋洒洒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
“光绪正烦恼救国无门,看到上书后喜出望外,立即副录呈送慈禧,抄发各省督抚将军处讨论。”
“康有为及其改良派顺应形势,和帝党组成了牢固的联盟。”
“一个没有实权又没有太多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和一个同样缺乏政治经验的书生鼓吹家康有为,在没有实权的帝党的鼓动下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
刘彻:可惜,这样的变法改革注定要失败。
像戊戌变法这种由上往下的改革,哪怕是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都很难改革成功。
要知道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尤其是像戊戌变法这种方方面面都需要大力改革,可想而知遇到反对派的阻力有多么的大。
实权皇帝都难以做到,就更不用说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了。
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没有政治经验,帝党也同样没有实权。
就这样没有权力的改革团队想要成功,无疑于痴人说梦。
所以从一开始,戊戌变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别说是没有实权的光绪主导变法,哪怕是掌握实权的慈禧想要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康有为出名了,大量京城高官争相拜访这个刚获进士称号,还没有正式职务的康有为。”
“甲午战败,民间改革呼声高涨。”
“公车上书之后,民间议政风气不再是禁忌。”
“一时改革呼吁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成了风尚,洋务派顽固派都聚集到了康有为改革救国的旗号之下。”
“突然步入舆论中心的康有为摩拳擦掌,开始了其准备已久的宏大的改革计划。”
“康有为开始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连接改革人士,培养扩大自己的改革势力,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启蒙中国人。”
“一时之间,随着康有为及其党羽的奔波倡导,全国各地学会报纸大量涌现,林林总总,蔚然大观,给当时中国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
“还是举人的梁启超用其卓越的文笔和思想,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保守。”
“数月之间,只有24岁的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销售万余份。”
“戊戌变法后来失败,然而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当改革派突飞猛进之时,保守派也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反扑了。”
“甲午战败的阴霾一过,大清国的新政风貌消失。”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国家需要改革,但几乎所有人也不希望改革动了自己的利益。”
“随着新思想对传统旧思想攻击的加剧,保守派越来越无法容忍,对康有为的诽谤如潮水般涌入。”
“保守派解散分化学会,另立报纸,攻击改良派。”
“改良派没有政治经验,帝党没有实权,后党洋务派的老狐狸动动手指就可以把他们按趴下。”
“似乎变法救国之说,只是昙花一现,又要回归以前了。”
“正当这时,又一场亡国危机彻底刺醒了睡梦中的清政府。”
梁启超:戊戌变法还是失败了吗?
虽说戊戌变法正在推进,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层阴霾,总觉得戊戌变法很可能无疾而终。
在主播讲述清朝晚期的历史事件时,虽说还没有提到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但他心中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了。
现如今主播明确告诉他戊戌变法后来失败了,他尽管早有预料,可依旧难掩失落,要说不难过是不可能的。
可很快他就振作起来,重新燃起斗志,阴霾一扫而空。
虽说戊戌变法的失败已成必然,但他依旧会不遗余力的推动变法。
哪怕不会成功,只要戊戌变法可以解放国人的思想,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
“德国趁机派军舰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租借条约。”
“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见此情景,争先恐后,纷纷跟上,犹如饿狼扑食。”
“俄国派军舰占领大连、旅顺,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非洲的同时,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帮强盗面前,软弱又没有实力的清政府,只能连连后退,唯唯诺诺。”
“亡国危机迫在眉睫,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在广州的康有为听到消息,立即赶赴北京,力陈变法,民间变法维新的呼声再次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