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他身居何位,身处何地。 他都一如既往地淡然平和,但是在这清淡之中却总透着一丝深深的寂寥。
大家只看到晏殊人前风光无限,百事顺心,好似世间一切好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
可有几人能看到,他一步步走来,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朝堂上的晏殊虽然身居高位,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宋真宗经常向他征求意见,每次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
而他每次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送真宗,不敢有一丝疏忽。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所有荣辱沉浮都在那个至尊之人的一念之间。
深谙为官之道的晏殊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时刻保持着警惕,保持着清醒,也时刻有着莫名的孤独与寂寞。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世间没有几个人能以本心示人。
更何况,能保持一生平安富贵的晏殊,他又怎可能随心随性畅行人间。
表面上的云淡风轻,内心里的沉重隐忧,让他的诗词永远在淡然中充斥着缥缈的轻愁。
晏殊的心是寂寥的,晏殊的情也是寂寥的。
他一生曾有三位正妻,但都非长寿之人,一个个皆因病先他而去,徒留自己空对白头。
晏殊虽做了整整五十年的高官,家中也蓄养着歌姬、舞姬,可是他却从未流传出任何风流韵事。
但他一定也有着内心深处眷恋的红颜知己,否则他不会有那么多的缠绵相思。
据说晏殊在一次与欧阳修喝酒时,欧阳修请来一位歌女助兴,这位歌女名叫张采萍。
谈论诗词时,晏殊意外地发现,她与他竟然在很多观点上出奇地一致,这让他有了一种如遇知音之感。
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短暂相逢后是一世别离。
晏殊再没见到过她,可那份相思却住进了他的心里。
他只能将这份情融进诗词里,祭奠那份纯真的感情。
晏殊一生平稳,顺风顺水,病逝后宋仁宗还亲自前去祭奠。
“当时宋真宗病重卧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纸文书给晏殊,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
“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这件事应该由内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
“真宗点头同意,于是召来翰林学士。”
“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皇帝诏令中的内容和昨日见到的大相径庭,晏殊深感惊骇。”
“但因为对大局影响不大,也就没有向外人说,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中。”
“晏殊深知官场规则,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很圆融,既不讨好也不针对,是难得的平和宰相。”
“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现出圆融,在对待人方面也十分圆融。”
“晏殊有位学生叫黎简,两人是同乡。”
“一年夏天,晏殊回乡探亲,众多官员上门拜访,但黎简没有来。”
“侄子不满,对晏殊说黎简因为叔叔你的提携得到重用。”
“现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来拜访,实在是太过分了!”
“晏殊听完,笑着解释你不了解黎简,他不来实际上是为了避嫌。”
“他来反倒会让人觉得我在拉帮结派、私结党羽。”
“而且现在有蝗灾,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给我添光吗?”
“侄子听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说。”
“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让世人看到他灵活变通的一面。”
“精通圆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说是上不得罪于人,中不嫉妒于人,下不失信于人,终身都在得饶人处且饶人。”
“成大事有好运的人,都是行事圆融的人,既不锋芒不露又不八面玲珑。”
“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会考虑他人得失,从而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藏在他的行为里。”
“为人可靠,多做贡献,我们才能收获信任,拥有真心朋友。”
“做事有谋,我们才能行稳致远,拥有良师益友,走向平稳人生。”
“行事圆融,体贴他人,我们才能拥有豁达朋友,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