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两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故友郑余庆当了河南尹,请他来洛阳干协律郎。”
“协律郎是个闲职,正八品上阶,钱多事少。”
“孟郊很高兴,在洛阳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
“安顿下来以后,经郑余庆拉线,孟郊娶了媳妇郑氏,可谓双喜临门。”
““然而美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儿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孟郊肝肠寸断。”
“祸不单行,第二年,相依为命大半生的母亲裴氏也去世了。”
“孟郊去职丁忧,由于上司便是好友郑余庆,郑余庆照样给他发工资。”
“孟郊给长安一位郑姓朋友写信,一个月工资三千钱不敢随便花,留着养老救急。”
“元和九年,郑余庆调任兴元尹,聘请孟郊为行军参谋。”
“孟郊携夫人西上,至阌乡县暴疾而卒。”
“郑余庆闻知痛惜,给钱数万作丧葬费用。”
“郑氏将丧讯报给韩愈,韩愈遂召贾岛等一干生前好友于洛阳料理后事。”
“料理完毕,韩愈写信跟郑余庆汇报,除却一切开销,还剩二百七十千钱,足够郑氏安度余生。”
“孟郊死后多年,郑余庆每年还给郑氏生活费,可谓仁至义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郑氏本来便是郑余庆本族亲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后,诸友作诗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为知名。”
王安石:孟郊历经坎坷50岁时登上仕途,后来却在贫困交加中离世。
提起孟郊可能不太了解,但诗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却耳熟能详。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自小性格孤僻,且家境穷困。
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没有什么背景的他只有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来改变命运。
博学多才的孟郊应该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孟郊自幼博才多学,一年冬季,朝廷上的钦差大臣来到孟郊的家乡体察民情。
当地的县令当然是阿谀奉承,大摆酒宴的讨好。
正当县太爷与钦差觥筹交错之际,身穿破烂的小猛郊公然入堂,县太爷非常不耐烦的要轰走他。
孟郊不服气的说,家贫人不平,举头三尺有神明。
钦差大臣就想戏弄他,遂出了两个都极尽讽刺之意的对联让孟郊对下联。
孟郊不仅对的即快又工整,还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钦差大人与县令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发作,只好默默的吃了这个哑巴亏。
虽然颇具才华的孟郊在官场上却不尽如意,直到41岁才中吴兴乡供。
在前两次进京考试中皆以落榜告终,自觉满腹才华的他难免郁郁不得志,在失意之际写下了《落第》这首诗。
本想放弃的孟郊又觉得不甘心,终于在他年近50岁时考上了。
压抑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力,并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佳句。
虽然你的考试过了,但是也不能直接做官,还要由礼部主持参加选拔考试方能授予一官半职。
在这样的境况下,孟郊又呆了四年好不容易做了一个县城的小官。
对于此时境遇他还是少许有些安慰,终于能将辛苦半生的母亲接到身边尽孝了。
本以为做官后从此仕途便一帆风顺了,也许是拥有文人的通病,骨子里不屑阿谀奉承。
与上下级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好,时常不在衙门,骑一头小驴游荡四方。
经常是日出而出,傍晚才归,对外便宣称是去体察民情。
很快孟郊的不务正业让他的上司非常的反感,就将他的行径上报给朝廷。
上面分拨了一位来协助他工作只是月俸要从孟郊的月钱里分一半。
本就微博的薪水更是所剩无几,孟郊的日子日渐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孟郊辞职在家,他的好友韩愈不忍见他如此的落魄,便在洛阳为他谋得一份差事。
在他60岁时母亲去世,伤心欲绝的孟郊辞职归乡为母亲守孝。
三年后,孟郊暴毙家中,家徒四壁的孟郊就连身后事也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买了口棺材下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