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捂不住自己的钱包,平时动不动就请一堆朋友吃饭。”
“对自家的厨娘工匠等出手也十分大方,还总是给穷人捐钱。”
“这样没几年,父亲留下的钱就被他花光了。”
“千金散尽的吴敬梓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他就靠给别人写文章,靠朋友偶尔接济一点碎银子勉强度日。”
“最后,他连给别人写文章的纸和笔都买不起了。”
“在过完冬天时,他就把自己和第二任妻子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拿去卖了。”
“这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过了五六年之后,36岁的吴敬梓又等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次机会。”
“当时,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去参加乾隆皇帝亲设的廷试。”
“直接推荐去面试,然后便可直接录取当官。”
“吴敬梓内心一下子又燃起了希望之光,他很轻松地通过了地方的选拔考试。”
“可是好巧不巧,就在要去京城参加廷试之前。”
“他生病了,病到直接缺考。”
“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他开始反思自己。”
“这一路走来,他觉得跟自己努不努力没有关系。”
“更多的可能是命里本就没有,强求也没用。”
“所以,从这次事情之后,他就发誓跟科举彻底决裂!”
“从此之后,他就流落市井,开始闭门致力写他的《儒林外史》。”
“在如此困顿窘迫的背景下,吴敬梓仍坚持完成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鲁迅:吴敬梓其实在文学上的成就,比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都要高。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
用一个个啼笑皆非的故事,来讽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来抨击封建礼教的愚昧,来揭露封建旧社会的黑暗及人性的丑恶。
这是吴敬梓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吴敬梓人生的延伸。
在《儒林外史》里,吴敬梓塑造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受到八股文制度毒害的儒生,其中又以范进中举的喜剧故事最具代表性。
而吴敬梓本人,就像他写的《儒林外史》中的人一样。
命途跌宕,结局潦草,最终以穷困收场。
54岁的吴敬梓,因酗酒时一口痰卡在嗓子里出不来,猝死在扬州的一间小旅馆里。
吴敬梓死之后,家里完全拿不出任何钱来给他办后事,最后是朋友集资安葬了他。
吴敬梓这辈子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他会从一个贵公子变成一个食不果腹的穷秀才。
同样吴敬梓也没有想到,他当初用草纸写下的《儒林外史》。
在几百年后成了学子必学的名著,让他扬名立万。
就像《儒林外史》开篇词中的那句,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吴敬梓的一生,就是两种人生。
他既是文学上的将相,他也是落魄的凡人。
他既是一个富二代,他也是一个败家子。
他阅尽世间繁华,他也看透世态炎凉。
但可贵的是,吴敬梓无论处在哪一种人生。
他都是用一个平视的视角,去看着人世间上演的悲欢离合,给自己在窒息的封建牢笼里建构出一个精神世界。
让他可以跳脱现实的苦难,冷静地对待命运的无常。
《儒林外史》之所以在文学上地位这么高,就是因为在这部小说里有吴敬梓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而正是因为吴敬梓有这种将生活给他的痛击,升华成对科举制度的反抗。
所以,吴敬梓在思考个人命运的时候,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