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连忙劝阻:“娘娘且慢,依臣之见,丞相必有高招。不如先让皇上走一趟,如果丞相真的怠慢了,到时再请娘娘在太庙里召见他也不迟。”
太后听了,觉得有理,就按董允的建议行事了。
次日,后主陛下亲临相府。
门卫一看皇上大驾光临,急忙趴在地上迎接。
后主问道:
“丞相在哪儿呢?”
门卫说:“不知道他去哪儿了,只是接到丞相的严令,让挡住所有官员,谁都别想随便进去。”
后主便下车步行,独自穿过第三重门,只见孔明一手拄着竹杖,在小池塘边儿上赏鱼。
后主在后面站了半天,才慢悠悠地开口:
“丞相,您在这儿享受呢?”
孔明一回头,看到是后主,慌忙扔了拐杖,趴到地上说:
“臣真是罪该万死!”
后主扶起他问道:“现在曹丕分兵五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您怎么还不肯出府处理事务?”
孔明哈哈大笑,拉着后主进了内室坐下,解释说:
“五路兵马来犯,我怎么会不知道?我这不是在看鱼,是在思考呢。”
后主问:“那该怎么办呢?”
孔明说:“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叛将孟达、魏将曹真这四路兵马,我都想办法让他们退回去了。
只剩下孙权这一路,我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只是还差个能说会道的使者,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人,所以我还在深思熟虑。陛下何必过于担忧?”
后主听完,既惊又喜,说:“相父真是神机妙算,鬼神莫测!我很想听听您的退兵妙计。”
孔明说:“先帝把国家托付给我,我怎敢懈怠?成都的官员们,都不知道兵法的奥妙在于出其不意,怎能随便透露?
西番国王轲比能带兵攻打西平关,我估计马超这个老西川人,一直深得羌人之心,羌人视他为神威天将军。
我已经派人连夜送信,命令马超严守西平关,布置四路奇兵,每天变换防守,以此抵挡敌军。这一路就不用担心了。
南蛮孟获攻打四郡,我也派人飞奔送信,让魏延带领一队人马左右穿插,布下疑兵之计。
蛮兵只凭勇力,心里多疑,见了疑兵,肯定不敢轻易进攻。这一路也不足虑。
又得知孟达领兵出汉中。达和李严是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留下李严守永安宫。
我伪造了一封信,假装是李严亲笔写的,派人送给孟达,他肯定会装病不出,拖慢军心。这一路也不必担心。
又知道曹真领兵攻打阳安关,那里地势险要,足以防守。我已调赵云带兵守关,并不出战。
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会撤退。这四路兵马都不必忧虑。
我还担心不能全面保障安全,又秘密调派关兴、张苞二将,各带三万人马,驻扎在战略要地,随时准备救援各路。
这些调遣部署,都没通过成都,所以无人知晓。只有东吴这一路兵马,未必会动。
如果看到其他四路胜券在握,川中危急,他们一定会来攻击;如果四路都不成功,他们又怎会轻举妄动?
我料定孙权还记得曹丕三次侵吴的仇恨,肯定不会听从他的指挥。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直接前往东吴,用利害关系说服他们。只要东吴退兵,其他四路兵马又有何可忧?
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去游说东吴,所以我还在犹豫,哪里需要陛下亲自前来?”
后主说:“太后也想来看看相父。现在听了相父的话,我就像从梦中醒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在一番欢声笑语中,孔明与后主举杯畅饮,直到微醺之际,才伴着月色送别了满面春风的后主。
府门外,一群官员们如同蜜蜂围绕蜂巢,个个伸长脖子,目瞪口呆地瞧着后主那不同寻常的喜悦之情。
后主挥手告别了孔明,踏上皇家座驾,尘土飞扬间,留下一脸困惑的众人。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名官员忍不住仰天大笑,脸上也挂着得意的笑容。
定睛一看,原来是义阳新野的邓芝,字伯苗,现任户部尚书,是汉初名将邓禹的后代。
孔明暗自吩咐手下留住这位喜悦之中的邓芝。
随着人群渐渐散去,孔明亲切地邀请邓芝到书房一叙。
落座之后,孔明便问:“如今蜀、魏、吴三国鼎立,若要讨伐其余两国,实现大一统,我们应该先从哪个国家下手呢?”
邓芝沉思片刻,回答道:“恕我直言,魏国虽为汉室之敌,势力却庞大,难以一举撼动,我们得慢慢来。
如今皇上刚刚登基,民心尚未稳固,应当与东吴结盟,唇齿相依,共同洗刷先帝的旧恨,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不知道丞相有何高见?”
孔明听罢,放声大笑:“哈哈,我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今天终于让我碰上了!”
邓芝好奇地问:“丞相打算派谁前往东吴完成这使命?”
孔明目光如炬:“我想派人去和东吴修好。既然您明白此意,必定能够胜任这一重任,不辱使命,非您莫属!”
邓芝谦虚地推辞道:“我才疏学浅,恐怕难以担当此等大任。”
孔明坚定地说:“我会向天子奏明此事,明日就请伯苗启程,千万不要再推脱了。”
邓芝只得接受命令,告辞退出。
第二天,孔明得到后主的批准,正式派遣邓芝出使东吴。
邓芝拜别后主,带着和平的使命,踏上了通往东吴的道路。
正是:
“吴国刚刚看到战乱平息,蜀国的使者又带来了和平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