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王,封在汉中。
这五个藩王通过各种名目,夺取了数量极为庞大的王府“庄田”。
而庄田上的农民,则从自耕农变成了王府的农奴。
庄田的全部收入归王府所有,不用向朝廷缴纳一分钱的税赋。
仅仅在西安府的辖区内,秦王府就占据了至少八千九百顷的良田。
一顷等于一百亩。
而平凉府固原州辖区内,属于民间所有的田地只有一千三百余顷。
而王府所占据的庄田,却有数万顷之多。
万历皇帝为了筹措对金作战的军费,下令加征“辽饷”。
经过几次追加,到天启年间,每亩已经加征到了九厘。
因为“辽饷”是按田亩数加征的。
秦地的人口并不算很多,但是,因为田亩数多,分摊到的“辽饷”,每年高达二十六万两白银,甚至超过了富庶的南直隶。
而秦地的田地,实际上相当大部分都已经落到了王府手中。
剩下的民田都被迫分摊全部的“辽饷”,老百姓的负担又大大的加重了。
再加上各级官府、胥吏上下其手,任意加派,终于逼得秦地的农民无法生存。
而秦地又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对抗蒙古各部的前线地带。
明朝所谓的“九边重镇”之中,榆林、固原、宁夏、甘肃四个军事重镇都在陕西这边。
明朝的精兵良将,很大部分都出自秦地。
然而,朝廷待秦地的边军犹如猪狗一般,全不当人看待。
边军军饷长期拖欠不发,甚至于把军饷挪去修建那三大殿。
就在王二率部杀官造反的这一年,朝廷已经欠秦地的边军银饷,竟然达十五万九千余两之多。
边军士兵们为生活所迫,无奈的先卖衣物,再卖武器。
然后,再卖儿卖女卖妻,直至最后沿街乞讨,悲惨的死去。
很多人不甘心就这样等死,奋而拿起武器,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从而沦为盗贼。
而自万历末年以来,“小冰河”气候加剧,秦地的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连年旱灾,造成了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崩溃,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饿疯了的饥民先吃树叶草根,吃光了树叶和草根,就开始吃观音土,最后开始吃人。
而吃了人肉的人亦不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在如此严重的灾荒之下,朝廷不但没有丝毫的救济,反而催逼赋税和“辽饷”,急如星火。
今年春天,又受连续旱灾影响,秦地再次爆发大规模饥荒。
成千上万的饥民等不到朝廷的救济,又不甘心饿死,于是,纷纷以王二为榜样,扯旗造反,杀官抢粮。此时,安塞县有一个名叫高迎祥的马贩子,善于骑射,膂力过人,为人仗义轻财,在当地颇有声望。在这样的大灾之年,高迎祥振臂一呼,揭竿而起,自称“闯王”。
其手下,很快就聚集了数千饥民。
宜川县有一个名叫王子顺的农民。
王子顺因为欠下地主乡绅的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又被官府催逼赋税,一怒之下,遂举旗造反,自称“左挂子”,并且,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附近的苗美、大红狼、飞山虎等等几支饥民武装,都归入到了王子顺的旗下。
清涧县有一个名叫赵胜的秀才,只因每天晚上在庙里点灯读书,硬是被仇家污蔑是在夜里读兵书,图谋造反,无奈之下,赵胜只好真的聚众造反,自称“点灯子”。
其部活动在清涧县东部一带的山区内。
洛川县有一个名叫张存孟的小商人,见大灾之年饿殍遍地,白骨蔽野,官府还要催逼赋税,于是,张存孟召集了乡里人,竖起“不沾泥”的大旗,组织抗粮抗税,杀富济贫。
最厉害的人物,还是要数府谷县的王嘉。
王嘉原本就是府谷县的一个贫苦农民。
因为王嘉家中没有田地,无法生存,不得不跑到榆林镇定边营,去当了一名边军士兵。
结果,朝廷又长期拖欠军饷,王嘉实在活不下去了,被迫逃回老家,并且,发动了起义。
由于他是军人出身,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无论武艺还是军事素养,都要比纯粹的饥民强得多,因此,他很快就在“盗贼”多如牛毛的延安府打响了名气。
就连最早杀官起义的“造反大佬”王二,都慕名带着人马来投奔他。
如此,他们二人的人马合成一股,足足有五六千人之多。
他们以延安府和庆阳府交界的黄龙山区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抵抗官军的围剿,竟然让官军毫无办法。如此,农民造反、商人造反、秀才造反,就连军人也造反。
现在,整个秦地,已经呈现出了造反“全民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