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答疑】如果你的烦恼轻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愿力坚固,可以!因为你都不需要,你没有那个病嘛。法门是治病的,你有那个病,你就必须吃那个药。当然你没有那个病,第一个你业障不重,那你就不需要忏悔了,人天乘对你就没有药了,你自然不会去造杀盗淫妄,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劳持戒”;其次,你对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个药你也不需要了;第三,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你就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那这五乘法门对你通通不需要。但是这个条件是——“如果”这个成立的话。也就是说,三个“如果”你都具足了。
如果你有这个病你不吃药,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号冲得过去冲不过去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充满变量。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错综复杂。佛陀,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后,他才给你授记说:你会怎么样。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给你授记的。你没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会发生任何事情,连佛都说不准,真的佛都说不准。
如果你一定要求往生的话,其实你对自己要很了解。我看很多人对自己不见得了解,为什么?你很少静坐。你看我们很矛盾,有没有觉得我们对别人很了解?你隔壁的人是什么心态,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讲一个小时这个人怎么样,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没有回光返照。你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烦,因为你遇不到圣人,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文殊菩萨说:“你前面三年,给我老老实实地拜忏;后面三年给我修四念处,再后面你念佛就够了。”其他都别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铺好了。你很幸运,生长在佛世,生长在圣人出世的地方。
但是,到了末法时代,你还蒙着眼睛到处走的时候,就糟糕了,因为没有圣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学这个法门干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你这没有医生,药你都乱吃,现在大家都乱吃药了,你不能凭感觉在修行。
佛陀没有说法,什么意思呢?《金刚经》说的,你说佛陀有说法就谤佛,佛陀没有说法,那这个法怎么来的呢?佛陀是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个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说的,所以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他就讲一句话出来,这个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缘,但事实上没有。每一句话都是你需要他才说的,所以佛陀没有说法。
那么从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法是用来治病的。诸位!你没有事的时候会吃感冒药吗?不会,对不对?所以怎么为自己调配药,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议你每天要有个静坐的功课,你就会慢慢了解自己,你那个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尔把它调整一百八度,看看你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它是怎么活动,喜欢往哪里跑,它有一个轨道的。
其实我们内心里,你慢慢会发觉它有一个习惯性的轨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人的内心的活动,它的确有习惯性的活动,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要把那个脉动抓出来,你就知道你问题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减少很多自我摸索的时间,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佛法修学概要》已经讲很多)你就知道自己最需要、最迫切的是哪一块。所以当《佛法概要》学完以后,接下来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怎么做取舍,这个就是诸位的工作。
还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我不知道诸位的根机,有些可能是圣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时代出世,你的对治法门要越多。你会在这个时代出生,某种程度你是共业,这个法,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越重的时候,你靠一句佛号就越不够。
诸位!你看看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有变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净土的概念,它很简单,他叫你“一心归命”就够。你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导大师讲来讲去,都在讲这个概念,“一心归命”四个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么时代?唐朝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
唐朝过去了,宋朝永明大师慢慢提出了“有襌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他也同意“无禅有净土”,他提出两个概念。
宋朝过去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很少有祖师提到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观事修了。
祖师在演变一个法的时候,都不是随便的。他一定知道这个众生的平均值已经变化了,因为你这个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嘛,上契方诸佛实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变的。你不能说,这个道理跟那个道理不一样,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们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契机性就不一样了,在取舍。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的三代祖师,比较一下,你会发觉有一些变化。越到末法时代,开的药就稍微多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你们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药已经不够用了,药轻病重,早期开的药已经不符合后世人使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代祖师,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断地要调整。如果说佛法没有契机性,那历代祖师通通不要了。
有些人说:看佛经就好了。这句话不对。佛陀是原则性的开演,祖师是有时代背景,他会做微调。祖师在这个时代出现,他知道怎么调整你这个药方。看祖师的法是契机,看经典是契理,这两个都有需要。当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师。蕅益大师说:你看看祖师,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规”,佛在世的时候是怎么教弟子的。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我还是不明白,就是说像我们在家居士,那按照师父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根器,来排一个适合自己修的法门。那我们在家居士如果真的是配药配错了,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到底配的药是对是错?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师父答疑】你起码大方向不能错。我们的根机是这样子,你的药至少在你的吸收范围,你不能落差太大。至少你要知道,你是属于理智型的,还是感性型的,这至少你知道吧?理智型的,你要多鼓励自己,观众生的苦,扩大胸量;你是感性的人,你又观众生的苦就完了。所以悲增上菩萨,佛陀说悲增上菩萨不能修太多的慈悲观,因为你这个根机已经往慈悲方向跑了,你又修慈悲观,修到最后你干脆净土不要去了,陪众生流转算了。所以你这个就是对治嘛,要合乎中道。就是说,至少你大方向要抓得出来,微细的地方,药跟病落差一点,至少乱不了,是吧?你不能落差太大。
所以你不能跟着感觉走。诸位!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理智地面对自己?你喜欢度众生表示你就有这种根性,你过去有这种等流习性,但是你不能滥慈悲。就像我们以前考试,德智体群要四育平均发展,你不能够说你体育考一百分,其他都是三分,这个就不对。因为你要往生净土,你临终的时候是平衡的,你每一个东西都不能太差。任何一个事情出了差错,你就完了。你业力出了差错,你这个人修得很好,但是有一个重大业没有忏除,也不行;你业力没有出差错,爱取出了差错,你这个人是一个谦谦君子,一生没有造过伤害别人的事,但是你情感太重,你也完了。
【学员】对,所以我就觉得像末学,上课这一段时间,就觉得听师父的讲课,然后回去打坐,也觉得念佛好像有进步,就是有师父的引导。
【师父】表示你有用药下去。其实这个药你只要用得下去,就有效果,一定有效果。如果你觉得吃一个药没有效果,绝对不是佛陀药开错了,你操作有问题。理论上药是可以治病的。
【学员】我的问题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有的时候就偏了。
【师父】所以你要去了解自己,不要老是了解别人,对不对?你要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是不是?
【学员】可是就是要听了课之后才会去了解自己,平时就好像难做到。
【师父】还有静坐,其实静坐很重要,你要内观,观察一下你内心是怎么活动的,你起码要把自己是属于感性型、还是理智型抓出来,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两个用药是完全不一样。理智型的,你要多强调众生的苦。好,请坐。
因为你现在面临的只有佛道跟众生两个,上求下化,用药只有一个原则而已,取其中道。你英文考八分,数学考三分,你要去补英文,补码学?当然现代人比较重视培养专业,那应该补英文。其实从净土宗往生的角度,你要补数学,补那个不及格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人多生多劫来,慈悲已经太重了,已经变成滥慈悲了,带有爱取的慈悲了,你就要管管自己这一块了,告诉自己:慈悲的结果就是后患无穷,你就是要对治自己了。你这个人本身已经很理智,很理性了,你还告诉自己这个攀缘是痛苦的,结果你更理智了。
所以你至少知道应该多用佛道来引导自己,还是多用苦谛来调伏自己,这个至少你要知道。调伏跟引导这两块要保持 balance(平衡)。调伏的包括什么?四谛、二因缘,包括人天乘也是调伏,它调伏罪业也是调伏;引导的——大乘佛法都是引导的。
来,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听到四谛、二因缘的时候,起大欢喜的举手。好,理智型的;你进入大乘佛法听到菩提心,起大欢喜的举手。好,我知道。所以这就对了,这就对。你看到一个东西,突然间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示这一块你以前学过;如果你对一个法很陌生,你就要注意,这一块可能是你欠缺的,营养不良,我们要去修正过去留下的东西。
你临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出大差错,业力不能出错,妄想不能出错,真如也不能。你要安住真如,你不安住真如你的心就向外攀缘,缘那个相状,你临终是何等境界?外面有人在哭,内心要离开娑婆世界,内忧外患,你那个感情的错综复杂,能禁得起那个刺激?!所以临终的时候,忏悔业力、调伏爱取、安住真如这三个功课都不能太差。
第一个,业力不能出差错。
第二个,妄想不能起颠倒。你可以打妄想,不能打颠倒妄想,这个太厉害。你可以打一般性的妄想,一般性的妄想你念佛就好了,它不是你的对手。但是你那个坚固妄想就要小心了!那个没有处理掉的就是地雷,所以妄想也不能出差错。
第三个,真如也不能出差错。你忘了安住真如,你就四面楚歌了。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临命终。你临终的时候要走得潇洒自在,安住空性、安住真如很重要。这个人世间本来就不是你的,严格来说你本来就不该来的,我们就不应该来人世间的,真的是这样子。我们是一时糊涂一念妄动,才把今生给创造出来。
【学员提问】师父好,刚才师父说,四谛、二因缘是对重感情的人,就是说是一个治病的良药。那如果我们是重感情的人,我们应该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经?
【师父答疑】多思惟苦谛。
【学员提问】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经或者是祖师大德的哪一本书来对治呢?谢谢!
【师父答疑】好的,这个问题问得不错。我会建议你,如果你去看经,可能要看《阿含经》。因为《阿含经》专治苦谛。你去读《阿含经》,所有的话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色——不净、苦、无常、无我;受(感受)——不净、苦、无常、无我;想——不净、苦、无常、无我,都是这样子。
如果你要去对治你的感情,最简单,你把蕅益大师的《四念处颂》背下来。没有事的时候,你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把那个文去体会一下意思,你就会进步。你把文字里面的道理消化出来。你就观想你是只牛,把每一根草经过多方的咀嚼把营养释放出来。这个文字相就是草,你用你的思想能力去思惟佛法的文字,你的心中就会出现道的光明,你会觉得你进步很多。
你把蕅益大师的《四念处颂》背下来试试看,没有事的时候就把它吐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你发觉你心中会出现一种调伏的力量出来。你就知道佛菩萨所施设的法力不可思议,这个药真的有效果,以前我们只是没有去吃它而已。
当然你最好一天有一点时间静坐,念念佛,然后在寂静当中,去思考法义那最好。如果你要让药效来得快一点的话,你最好在静中思考。
好,还有没有问题?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这个也是有关修止观对治妄想的。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在修止观的时候,如果观身不净是否打断了我所有念佛的功德?又者,观身不净它是一种对欲望的强制压抑吗?
【师父答疑】我们讲过净土宗它是大乘法门,一定有所调伏,有所引导。调伏的是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引导的是对极乐世界的欣求。当然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心中现的相是佛的功德相,希求的;那你修不净观的时候,你现出的是众生那种烦恼杂染相。那你的意思是说打断了你的念佛的功德,其实这个就看你的心态。当你现出了杂染相的时候,你的心如果是诃责的,是厌恶的,那怎么会打断了你念佛的功德?
如果现出的是极乐世界的相状,我们的心态是欣求的心态;如果现出的是娑婆世界的杂染相状,应该是以诃责厌离的心态,这两个没有冲突。一个厌离娑婆;一个欣求极乐,这两个是一条在线的。
不过我的建议是这样,一般来说操作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观厌离娑婆。你如果不厌离娑婆,直接看极乐世界的功德,你不会很欣求,不会珍惜。一个人经常吃好东西,吃久了他就不会珍惜了。所以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观娑婆世界的苦恼相,然后告诉你自己:我没办法处理。你再观极乐世界的功德,你会有强烈地皈依、强烈地危机感。所以我们一般来说,是先观娑婆世界的苦恼相,再观极乐世界的功德相,这个次第会比较好,先厌离再欣求,这是一个操作的次第。你反过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个假观的操作,有没有问题?就是先求调伏,再求引导。当然我们念佛人先安住,安住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面对两个因缘:一个杂染的因缘;一个清净的因缘。调伏杂染因缘,引导到清净的因缘。两块:一个众生法界的厌离;一个佛法界的欣求。安住空性中,先求调伏,再求引导。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那先调伏再引导,是在一堂功课里面做,还是说一堂功课做完再引导?就是停留在同一个点?
【师父答疑】最好能够接着做,因为你调伏会帮助你引导。如果你分两天,可能你昨天的心情,已经没有了,会消失掉,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是生灭心。
所以你的功课当中,比方你去佛堂先拜佛、打坐,先静下来,先把心中的波浪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就是把你的所缘境于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出来,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的现出来,思惟:我如果不往生,我来生将会怎么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有烦恼障碍我,业力障碍我,老病死障碍我,我又要经历一次生死轮回的痛苦。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危机意识了。那怎么办呢?自己也没有办法处理,对不对?这个时候再现出极乐世界的功德,最后会归到佛号。
有一点很重要,你把所有的修观,最后一定要多一道程序,这个是《往生论》天亲菩萨说的:当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后,最后一定要会归到佛号。因为有佛号,所有的修观到最后都是帮助你修皈依。你如果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完了就没有了,你没有会归佛号,那你这个没有收尾太可惜了。
【学员】那师父像您说,就是来重复两三次,一堂功课之中,都是停留同一个情况?
【师父】佛法本来就应该重复。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就不怕重复,对不对?造善也要重复,生转熟,让你熟悉,印象深刻,所以要观察、胜解,胜解就是你要很深刻地体验,最后舍离心相,把娑婆世界的杂染相舍掉,再现出清净相出来。清净相你就会很好乐,你要告诉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呢?因为有佛号。你经过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再念佛的时候,你就对佛号会觉得感觉不一样,你不容易把它丢掉。就算丢掉,你会很快把它找回来。
【学员提问】我的意思就是说,观了五分钟之后再念佛,然后再回到观那一部分也是一样?
【师父答疑】如果你念得很好,就不一定要去观了。如果你念得一句佛号信愿具足,坚定、很有力量,就不一定要去观了,这堂功课就一路念到底了;如果你这个佛号,念得懒懒散散的提不起劲,就是你的观太薄弱了,心太沉没。你不知道怕了,那这个时候你就要修观对治了,因为你念的这个佛号已经没有效果了。
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勉强。你要引导自己,所以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佛号念得悠悠泛泛的,没有感觉了,这就是你修观的时候到了。你要引导自己了,观娑婆世界,你来生只有两种选择,只有两种,没有第三种:第一种继续来娑婆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