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作台上的徐云同样用力挥了挥拳头,眼中露出了一丝兴奋。
这可是靠着他自己努力取得的技术突破,意义上非比寻常。
另外从结果上来说。
这可是比基态化处理难上数倍的成果。
如果说基态化处理只能入围普通一区论文,那么这次“延寿”的技术突破,则无疑是
s级别的成果——还是主刊的那种。
目前s主刊一年的发布量大概在四千篇左右,华夏作者一年大概200篇。(web of sce新平台可以检索出来)
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以一作身份发表s,这显然是个值得骄傲的成果。
当然了。
还是那句话。
世上的牛人可不少,25岁发s的例子虽然不常见,但并非孤例。
比如同样科大少年班出身的曹原曹神。
他在22岁那年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两篇论文。
截止到目前。
今年28岁的曹原,已经发表了8篇nature + 1篇sce,甚至做到过一年发4篇
至于全球范围内就更离谱了。
比如《cell》最年轻的一作发布者叫da,发《cell》前三天刚过了17岁生日
《nature》全球最年轻的一作则叫做konstantinbatygin,是那位冥王星杀手麦克·布朗团队的成员。
他在一作发布的时候,年龄才18岁。
和这些天才比起来,徐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想到这里。
他不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接着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片刻过后。
潘院士的声音从对面传了过来:
“喂,小徐?”
不知为何。
在听到潘院士声音的时候,徐云总觉得他的语气有些不对劲。
不过这只是他没啥依据的预感,所以很快他便把这丝念头驱散,说起了正事:
“老师,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如今看来,孤点粒子应该可以从实验室脱产了。”
电话对头的潘院士静静听完徐云的介绍,沉默片刻,忽然说道:
“小徐,你说你对基态化的孤点粒子施加了约费阱是吧,既然如此”
“你和小陆有没有对未形成基态化的孤点粒子,做过电磁相互作用力的研究?”
“啊?”
徐云闻言一愣,下意识的便说道:
“没做过,这不是老师您和赵院士在负责的项目吗?”
对面对头再次传来了一阵沉默。
就在徐云以为是不是信号出问题的时候,潘院士的声音再次幽幽响了起来,甚至带着一丝
颤音。
“你和小陆现在抓紧时间做一次观测,到时候你就明白什么情况了。”
接着潘院士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看结果的时候准备点速效救心丸,出大事了。”
注:
有没有同学知道息肉病理一直没通知出结果啥情况啊,一个礼拜了都,上次三天就出结果了
连续三天通宵日万,求点月票啊,今天过了就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