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多少人都夸纪彬是纪财神, 樊城主终于见识到了。
在纪彬手里简直能把这些东西变废为宝,直接成为最最好用的物件。
在纪彬指点下,兴华府漆盒需要数量激增, 原本只有两家漆盒作坊, 其中一家还是兼职在做,但现在都开了正儿八经的作坊。
只是漆盒成本确实不便宜,就算是纪彬拿货,小号的也要一钱银子, 中等的五钱,最大的一两。
并非故意要价这么高, 而是如今海外木头稀缺,现在又不跟之前通商,只能用之前走私进来的木头, 其实都是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家漆盒准备试试本地木头了, 可能质量差点, 但至少不会没有原料,也都是方法,对纪彬来说, 能用就行。
虽然纪彬出现, 这些盒子要价不高, 可一次买一千多漆盒, 对海太城来说, 还是两个字,没钱。
兴华府晁知府知道樊城主是为了给本地加收入, 而且海太城好歹是他的下属, 晁知府出现先垫付这笔钱, 以后海太城再还。
他们这边如此和谐, 倒是让巡盐使有些不适应。
朝堂中难道不应该你跟我斗,我跟你斗,就算樊城主是晁知府下属,也不应该答应这么爽快啊。
他当然不问出来,可晁知府自己解释了“反正海太城迟早会挣钱的,时间早晚而已。”
迟早会挣钱
这口气不是太大了,虽说海太城也有码头,可修码头的钱是圣人特批,圣人自己的私库,以后这码头盈利,说不定也是圣人的私产。
这样一来,海太城还能靠什么挣钱
靠那个属于官府的船务司吗,人家船务司只是开着海太城,又不用给本地交税,兴华府都管不了船务司,那海太城还能管
反正巡盐使没看出来。
晁知府看着当官比他久的巡盐使,啧啧几声“还是年轻啊。”
年轻
巡盐使睁大眼睛,自己比晁知府都大几岁当官也多几年
晁知府看着货单上纪彬的名字,心道,这就是挣钱的保证,你看不出来也就算了,不要耽误别人。
现在的兴华府虽然没那么有钱,但接济一下海太城还是可以的。
以后两个城市相辅相成,一定能把本地民生搞得很好。
别的不说,看着兴华府逐渐稳定的漆盒市场,又有不少百姓因为漆盒多了收入,这不就是好事吗
凡事不要只看眼下,还要长远来考虑。
这些话晁知府也懒得说,他也看出来巡盐使一直盯着他们这些人,盯就盯吧,他也好,樊城主也好,纪彬也好,都没有半点私心,都想让这两个城镇的百姓生活好起来。
这有错吗
在几方合力推动中,海太城又雇了不少手脚轻巧的女子过来分羽毛。
按照颜色种类来分,先用两片竹纸夹着,但又不能压上去,否则羽毛的蓬松感就没有了。
这活特别细致,但也是按天付钱,官府付钱。
很多女子都愿意过来做这份活计。
而且因为府衙没有其他地方,直接开辟了侧边的院子,直接跟官府小吏一起,在府衙干活了。
反正海太城这么穷,大家凑一起做事吧。
纪彬从船务司抽身来做这件事,还被很多人形容,他一定长了八个脑子,不然怎么能把这些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纪彬真不知道八个脑子的人长什么样,他现在就看着凑够二百漆盒,再雇百里船把一百盒羽毛献给新皇。
一百盒也就几百片而已,顶多是盒子值钱。
剩下的一百盒当然给到平老板,让他帮忙卖个高价。
相信新皇能理解自己靠他打名气,毕竟割的是富人韭菜,新皇估计还乐见其成。
等这些羽毛销量打开,他们这五十斤羽毛,就又有销售方法。
也不是所有羽毛都用漆盒来卖,当然分成高中低三档,低的也按斤卖,绝对让轻羽社所有成员都买到价格合适的羽毛
这听着就不是什么好话。
可樊城主一手包办,等到漆盒一凑够,立刻雇小吏兵士去汴京给新皇送礼。
这只是头二百盒而已,后面还多着呢,没看做漆盒的人都在赶工
可惜纪彬不知道,他这一手倒是让汴京想买漆盒的人欲哭无泪。
这盒子原本就好看精致,不然平老板给卢益赖亚的订单上也不会订了几百个。
几百个漆盒,兴华府做漆盒的工匠们就没接到过这么大单子,可几百个的单子还在路上,因为纪彬的原因,他们就先接了一千的单子。
原本就这两个作坊做物件,如今数量激增,肯定有人买不到啊。
反正买不到的人不是纪彬对了
至于汴京那些眼巴巴等着漆盒的老板们
跟他纪彬又有什么关系
顶多跟平老板关系好,先匀他几百个。
原本在兴华府无人问津的漆盒,谁能想到一拿出去,竟然是这样地光彩照人,还特别抢手。
其实南军国各地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只是没机会拿出来而已。
这片土地上厉害的东西可太多了,有心挖掘的话,哪哪都是机会。
运送漆盒的百里船跟纪彬家船队擦肩而过,并不知道对方都在记挂着漆盒。
八月下旬,运送漆盒的百里船终于到了汴京,而纪彬家船队也距离兴华府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