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快了吧。
很多人还对商会稀里糊涂呢,手里就接到大单子了。
比如说卖劣质炭火的王家,还有做绣花针的东封村刘铁匠。
他们两个都是老汉了,根本不懂什么商会不商会的,只知道这是纪彬开的,那他们就进呗!
至于商会是做什么的,他们要干什么,实在是稀里糊涂。
可现在他们两家懂了啊,原来就是互相介绍生意,互相扶持?
虽然这个意思不全对吧,但总算有点理解了?
邑伊县三十七家商会,因为这件事,忽然拧成一股绳。
就算有十几家的东西,货单上都不需要,但他们也在帮周围同商会的忙。
缺人了搭把手,说不定下次就是自家忙了呢,需要其他兄弟帮忙呢。
三天后,引娘已经知道邑伊县三十七家商会能出多少东西。
仔细算下来,只有梁家二女儿的作坊,他们家可以拿出足够出货的数量,其他店铺的货物还是还少。
这长长的一张货单,整个邑伊县只能提供四分之一。
剩下的四分之三都要春安城兰阿巷子提供。
这就显示出差距了。
人家那边的作坊产业还是成熟。
引娘通过这件事,更加明白纪大哥为什么想让其他作坊过来开分坊了。
若这些作坊都在邑伊县,那直接从邑伊县拿货到兴华府就好。
如今却需要搭上路费时间,再跑一趟春安城,这运费跟时间成本,就让人很难挣钱了,物件也要涨价。
不过引娘可惜归可惜,心里还是有数的。
春安城发展了四五年,才有如今的规模,他们邑伊县差得还远。
想必通过这件事,不管是邑伊县本地作坊,还是春安城兰阿巷那边,都会陷入思考。
本地作坊对商会更加信赖。
兰阿巷那边则要想想,他们是不是要来邑伊县了。
如果他们一直不来邑伊县,可这边单子又不断,迟早有一天邑伊县自己的百货作坊发展完善,可能再也不需要他们。
万事开头难。
如今邑伊县商会有了第一张货单,必然是慌乱一些,等以后稳定了,说不定这些货物就不需要去春安城进货了啊。
直接从邑伊县拉到兴华府,那该有多好。
想着这些事情,引娘笔下的信已经写完,她重新开了一张货单,这是减去已经从邑伊县筹备的货物之后,再开给兰阿巷子的,请邑伊县的快马送过去。
估计八天后,老温他们就会赶着牛车带东西过来了。
邑伊县这边,她则是让周掌柜打包好货物,准备随时装车。
等这些事做完,引娘才对周围探头探脑的作坊老板们:“下次有单子的话,就不会这么着急,到时候提前半个月一个月的,让大家有时间赶制货物。”
“放心,都是一个商会的,肯定先照顾大家的生意。”
听到引娘的话,众人欢呼起来。
这是长久买卖!
下次还会提前跟他们讲!
这就是加入商会的好处吗?
为什么纪彬引娘他们之前没讲啊。
还是他俩讲了,可是大家都听不懂?
很有可能是大家听不懂。
毕竟之前说太多,那都是空话,大部分人加入商会,就是冲着纪彬这个人来的。
加不加的应该都差不多。
可谁能想到,一加入就有好处呢。
纪彬手里有货单,会先给商会成员能做。
那他们之间是不是也能互相介绍生意,介绍客户?
反正有些人生意是不重叠的,完全不是同行,根本不担心啊。
一时间,邑伊县商会的老板们竟然开始没事请彼此喝茶吃酒,关系更好了些。
也有些人之间,难免发生些矛盾。
一出现问题,大家下意识想去找副会长解决问题。
又或者直接去纪滦村找引娘。
商会刚开始运转,彼此之间相处得还不够熟练,等日子久了,估计商会的作用会更大。
邑伊县商会在引娘手中开始真正有了模样。
她完全是下意识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