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十二个小朋友,最小的就是李裁缝的儿子,还有一个月才满五岁,也要去上学了。
李裁缝从未离开孩子这么久,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还好高娘子家的十二岁的小子拍着胸脯:“婶娘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元宝的。”
里长家十三岁的小姑娘也道:“是啊,我们都会照顾他的。”
在纪彬的吩咐下,大孩子坐车头车尾,然后拉住中间小朋友们的手,而且坐的是牛车,最稳当不过。
还有纪堂叔赶车,村里另一个婶娘,大伯跟着车走,基本不会出问题。
更别说引娘最熟悉去荆高庄的路,哪的路不平,哪好走,她带路绝对没事。
在十二个小孩家长的注视下,纪滦村的“校车”发车了。
他们都要去荆高庄读书了!
估计等他们回来,就知道什么是上学。
那就是写作业写作业背课文写文章。
想退出那是不可能的,家长们早就交了束脩!
送走孩子们,家长们有的去刺绣坊,有的去酿酒坊,都是同路。
纪彬则跟着去了酒坊,看看有没有研究出来新酒。
而刺绣坊这边都是女子,以李裁缝为首,一起在院子里干活,毕竟上午阳光好,一起晒太阳,一起做刺绣,还能聊闲话,家里的糟心事暂时跟他们没有关系,多好啊。
李裁缝觉得,这仿佛回到自己还没出嫁的时候,每日就是做做绣活,聊聊天,时间过得很快。
不过真说起来,却是不如现在的,毕竟那时候的月钱没这么高,她也没有可爱的儿子。
如今她在这个刺绣坊里技艺最好,大家都捧着她,若不是知道自己只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估计早就飘飘然了。
但李裁缝却知道,以纪彬的能力,肯定知道她绣工没那么好,一个是比周围人强,二是纪彬的绣样活灵活现,所以才能卖出高价。
可纪彬跟引娘却仍然给她高价,为的应该是吸引更多绣娘?
李裁缝虽然不懂这些,但她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原本以为搬过来之后会不适应,可村里的妇人们对她跟孩子都很好。
就算是为了学技术,那她也领情的。
竟然比在原来村里还有快活。
最重要的是,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
她师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什么寡母养出状元郎的故事,如今凭她的本事,若是能养出一个秀才郎,也是不错的吧?
以前她都把这些故事当传说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离这些传说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