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今天的嬴政,还让吕不韦放下了对嬴政一丝忌惮的心思。
而目送着吕不韦离开的背影的嬴政,此刻不知在想些什么。
好一会后,他拿起笔,在成蟜的名字下方写着什么。
这期间,他又打开了奏折,那奏折上,竟是关于郑国修建渠道的一些进程。
他认真地写着。
在赵高又一次提醒华阳太后的事情以后,嬴政才放下笔,不慌不忙地起身。
他走出了门,准备去瞧瞧华阳太后又要弄些什么幺蛾子。
成蟜出征伐赵的事情也算是就此定下了。
在现代,大公司在很大的事情上,一般私底下就已经定好了,能拿出来开大会的事情,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
这种情况啊,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应验了。
人多了,朝会上众大臣们吵来吵去的,真的能指望一早上就能吵出个结果吗?
先秦时,这种风向其实早就有了,不然为何那秦孝公喜欢私底下与商君探讨很多特别重要的大事?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嬴政时期。
直到汉武帝时期,明面上才有了内廷和外廷的区别。
外廷摆摆门面,充个样子,让文武百官都有参与感,朝堂上乱哄哄的,才更显得大家为这个国家出力的决心嘛。
但是其实很多重要的问题,皇帝们早都已经心知肚明了。
而内廷呢,就是把重臣和心腹召进宫里开个小会,大家统一定下一个基调,再统一一下话术,以便第二天能在早朝的时候去应付满朝的文武百官。
所以别再杠为什么那君王们做决定的时候都不在朝堂上提出来了。
大事真要这样搞的话,朝堂上吵个三天三夜都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
所以
嬴政和吕不韦打出的名号虽然是伐赵,但是他俩都知道,那只是可以放在台面上的借口罢了。
他们根本没想过成蟜会不会打出一场漂亮的仗出来。
不管是嬴还是输,成蟜的结局早就已经有人为其写好了。
当然,嬴政此刻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人名。
李牧。
听着吕不韦的描述,也知道这人是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如果能让那赵国的李牧出手与成蟜交战,那自然是更好的。
此刻,嬴政往华阳太后的方向走去,他边走边沉思,一路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高将近两米的他,已经发育完全,高大威昂。
走在前面,气势凌人,完全看不出是那种毫无实权的人。
他身上的气质,就合该是一个统管天下的帝王该有的。
或许,咱叫这种气质为帝王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