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十二月十三。
萧绰终于凭借多年积累的威望,强行通过了朝议。
大军先行北撤,囤住上党过冬的命令终于送出了中京。
四日后消息送到前线,早就待不住的辽魏联军,一夜之间就从晋城下撤了个干干净净。
半夜得到报告的唐笠,也没起心思追击,只是站在城头眼看着敌军退走。
一是这本就是他一直在等的结果;二是归师勿遏,更何况对手也不是败退。真要出城追击,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呢?
十二月十七日夜,辽魏联军趁夜拔营北撤。
次日唐笠就迫不及待的派出了斥候。
一路向北监视敌军动向,一路进山联络山中百姓,还有一路去寻找一直在骚扰对手后勤线的部队。
三日后,各路斥候陆续回报。
确定了辽魏联军是真的撤军之后,唐笠急令一直在山中守护数万老幼的第三营即刻护送百姓出山返回晋城,李程的斥候营继续在铜川一线监视敌军动向。
齐大毛猎户出身,麾下的第三营不是战力最强的,却是最擅长山林作战的,因此早在晋城被围前就被唐笠派了出去。
先是护送百姓进山安顿,然后分出一个曲(一营两曲,各一千人)在铜川一线依托大山伺机袭扰敌人补给线。
等到顺利将数万百姓带回晋城后,原本战力不显的第三营,却已经是毫无争议的最强部队了。因为在之前的两个月中,损失不大的第三营,老兵数量要比其他两个营要多得多。
侥幸活下来并再次见到亲人的晋城军民虽然兴奋,却远称不上高兴。
雪后气温大降,山里更是比外面还要更冷几分。进山的又都是老幼,纵有盘龙谷中现成的屋舍栖身,终还是有不少人没能熬得过去。
出山返回的路上更是遭罪,不少身体不好的百姓终究没能活着返回家园。
终于进城的百姓也高兴不起来,城中的满目疮痍还在其次,留在城中的家人很多都已经没了。
一时间,风雪中的晋城几乎是家家戴孝。
张虎家算是特别幸运的了,留在城中的夫妻二人都活了下来,进山的老母和幼子也都活着返回了晋城。
和其他几户人家合住的一处大帐篷内。
李玉娘跪在地上,一手搂着五岁的幼子,一手抱着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终于脱下战甲的张虎,则被老娘张李氏紧紧攥着一只手。
“娘没事!”已经瘦得脱了像的张李氏笑着安慰儿子儿媳,那份笑容好像用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娘!”两月来不知杀了多少敌人的汉子,语调里满是哭腔。
“娘!”始终低着头的李玉娘,也是哭出声来。
“奶奶!”自打回来就一直腻在母亲怀里的李小虎见到爹娘的模样,也挣扎着扑在了奶奶身上。
“奶奶没事!不碍事”老人干枯龟裂的手抚摸着孙子的头,眼睛却是看向了儿子。
张虎读懂了母亲眼中的意思,忙伸手握住了母亲的另一只手,强挤出一丝笑容道:“娘别担心,军中的医匠已经开过药方了,说吃了就不碍事了。”
张李氏听了儿子的安慰,笑着道:“好,好,娘没事。”
顿了顿,被儿子握着的手突然反握,用力的说道:“儿啊!好好待玉娘!”
不理儿子的反应,老人又冲儿媳伸出了另一只手,眼神中带着希冀。
李玉娘也没什么犹豫,立刻伸出手和婆婆握在一起。
“玉娘,别怪虎子!”
李玉娘闻言顿时泣不成声,身体止不住的颤抖。
张李氏试了几次,却是再也没有力气将两只手拉到一起。重重的咳嗽了几声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道:“那也是我孙子!是娘让留下的!”
李玉娘闻言放声大哭,哭得瘫软在了老人身旁。
张虎则是浑身上下止不住的颤抖,紧低着的头却始终没能抬起。
经历战火的晋城虽然称不上缺衣少食,却也没法让城中军民过个好年。只不过秦人能够团圆,即便穿着孝服,心里也是高兴的。
而唐笠来到这个梦中世界的第二个大年夜,虽然不再像去年一样人在归途,身上的压力却是还要大上许多。
辽魏联军虽退,但他知道那只是暂时的。开春转暖之后胡人必定再次来攻,届时再次守住晋城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毕竟自己只有一城之地,论回血能力,绝对比不上任何一个对手。
自己的第一块地盘终究是守不住的。必须要早做打算!
盘古军这边不好过,辽魏联军那边的麻烦更大。
对于骄纵了两百多年的胡人来说,没打下晋城就是战败。两边从将帅到士卒,全都是一肚子怨气。
上党虽然不是小城,可也盛不下几万大军。于是谁驻城内谁驻城外?就成了一个难题。
当然,这里的谁进城只得只是两军中的契丹人和突厥人。至于占大多数的秦卒,无论哪方的,都只有露天扎营的份儿。
在契丹人想来,自己是来帮突厥人打仗的,损失那么大,自己凭什么住城外帐篷?一群手下败将敢和自己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