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征战多的经验是无价之宝,写出订成册子,完全可以当成传家之宝用,若是就此荒废,实在是可惜了。
不过人皆有私,教学的时候藏一手不稀罕,所以芈秋打算叫杜太尉去做这军事学院的院长。
一这位是的一腔热血,忠心耿耿,干不出阳奉阴违的事情,二他的份和资历都足以充任这一职务,三嘛……
先前承恩公作『乱』,是皇后坐镇宫中,料诸事,是庄静郡主率先表明了立场,以示杜家并无谋逆之心,再之后清缴淮南王的战争中,是杜太尉披挂上马,扫平祸患,人家满门忠义,朕再不有所赏赐,那还像话吗?
杜太尉已经是正一品,芈秋就盘算着给他爵位才好,只是不能现在给,得等军事学院的事情彻底办成才行,至于当下哪儿找一根胡萝卜吊在老将们的鼻子前边,那就得荣誉和实际利益两手抓了。
前只有文官大儒才能广收弟子,现在武将可以了,而且一旦教出一出息的弟子,是可以遗恩三代的,天地君亲师,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加上俸禄加等,恩荫加数,不愁他们不动心。
芈秋心里边盘算着,文官进阶有科举,武官进阶该有武举才是,只是除了武艺之外,还要考察策略家形式,这种大局观家观纯粹指望私人养成是痴心妄想,还是要叫老将们编纂教材、集成体系之后,才好培养下一代。
军事学院只是一角,她还在考虑着办全科学校出,不必学那些儒家经义,教出的学生能识字、会算术即可,各类杂学均可编入教程,这天下这大,多的是能用得的地方。
而且眼下还有现成的利——刚刚发落了那么多人,中不乏高门大户出的,平常时候这种工作叫他们知道,眼皮子都不会动弹一下,可这时候将两选择丢过去,一是照原先判定流放收监,二是往新开的学院里边教书顶罪,芈秋不信有人会硬着头选第二。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事。
那些犯官的女眷中多有识文断字之人,娇养惯了的子,叫她们跟随家人流放出去,一路上还不知会遇多少艰难险阻,倒不如留在帝都谋生计,既赎罪,能尽能。
在当下这种界里,每一接受过教育,能读书识字的人都是一笔财富!
芈秋出城送别了北征军,传了几位重臣往宣室殿去议事,将自己的想法一讲,余人还没反应过,崇政殿顾大学士豁然出列,先是赞了一句“陛下仁德”,紧接着『毛』遂自荐道:“陛下若信得过老臣,将此事交付给老臣处置吧,不出三日,必然拟定好章程,递御前!”
余人回过神,懊悔不已,心里边暗骂这老东西嘴快!
这可是好差事啊!
虽然没什么油水,但是能收多少人情啊——了他们这等地位,谁还在乎那金银器物?
前番帝都动『乱』连连,牵涉中的官员勋贵不计数,被斩首倒还好,痛痛快快的死了,被流放又或者打入监牢的,那才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呢!
什么叫流放?
就是戴着几十斤的枷锁,靠两条腿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去,要么走,要么死,动辄鞭子伺候,没有生病休息一段时间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