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旭带着一群机修师们天天忙着安装调试第二分厂设备的时候,安华纺织公司的老板王立清也忙的脚不沾地。
连续好几天都是在接见或拜见诸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或潜在的合作伙伴,其中以销售渠道里的渠道商以及客户居多。
随着安华纺织公司的持续扩张,尤其是收购了隆东纺织公司改为第二分厂后,安华纺织公司的新型棉纱的产量持续攀升,而产能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后销售方面自然也就遇上了相应的挑战。
倒不是说新型棉纱卖不出去,如今新型棉纱面世不过两年多,并且凭借着优秀的质量以及超高性价比迅速成为了市场的风向标,下游的各织布厂也顺应方向采购大量的新型棉纱,织出来性价格比更高的布匹。
因此目前来说新型棉纱依旧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程度。
对整个棉纱市场而言,目前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而新型棉纱的市场份额还处于高速攀升当中。
因此安华纺织公司哪怕是设立第二分厂后产量大增,这新型棉纱依旧是不用担心销量的。
问题是,棉纱也分中高低端,其中最赚钱的自然不是高端棉纱,虽然成本也高,但是售价更高,生产起来的话人均产值更高。
但是高端市场也是有限的,毕竟棉纺市场里的主流依旧是大量的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份额。
而这两年里几乎所有投产新型棉纱的厂商,为了追求利润几乎都在生产高端新型棉纱,这么多的大型综合纺织公司,再加上一批独立棉纱厂商都一股脑跑去做高端市场。
这高端市场自然而然的很快就饱和了。
所以今年冬天开始,就已经开始有新型棉纱厂商开始进军中端市场了。
而安华纺织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依靠王立清打造出来的销售渠道,尤其是费劲心思敲定下来的十多家长期合作的战略客户,他们的高端布匹产能基本已经饱和了……就算是他们扩大产量,估计高端布匹也卖不出去了……毕竟这些客户的高端布匹销售渠道也是有限的。
当面临着竞争的时候也不是想要卖就能够卖出去的。
这下游的织布厂商高端布匹无法继续扩大市场,作为中游供货商的安华纺织公司得自然也无法销售更多的高端棉纱了。
高端市场已经饱和了!
如此情况下,王立清也开始了转型,收购破产的隆东纺织公司打造为生产中端棉纱为主的第二分厂,以新型的中端棉纱继续抢占市场份额,并维持一定的高利润,就是王立清和几个高管商议出来的决策。
这个决策实际上在夏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来了,尽管那个时候高端市场还有余量,不过王立清他们已经看到了高端市场即将饱和的迹象,所以提前开始了准备。
收购隆东纺织公司获得扩产的地皮厂房以及数百名熟练工人,同时技术部门也是早早研究中端棉纱,尽可能的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保障一定的棉纱质量,以获得市场竞争力。
如此到了现在,才有了第二分厂的成立!
而作为整个公司的老板,王立清也是在刚入秋的时候就开始为中端棉纱开拓市场了,虽然这个过程里也敲定了不少潜在的合作商,但是总归是没有大规模投产,分厂也没有生产出来批量的中端棉纱,只有总厂那边试验投产的些许样品,总归是说服力差了些。
不少合作商一方面是看在安华纺织公司的实力以及王立清的信誉上提前签订了采购合同,但是也有一些合作商希望看到产品,尤其是看到生产线稳定投产后,才和安华纺织公司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合同。
至于零散的出售,随便找一些买家……短时间内赚的钱其实还更多一些,但这可不是王立清的风格。
安华纺织公司的产量是庞大的,算上未来第二分厂投产后,其新型棉纱的产能在松江城里独立棉纱厂商都能算得上第一名了,哪怕是放在整个松江府地区的棉纺行业里,也就是算上那些自产自销的综合纺织公司里,其新型棉纱的产能也能算得上是前三名了。
如此庞大的新型棉纱产量,可不是说能够在市场上随便散卖的……没有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经营风险太大,但凡出点什么波动,那么销售渠道就会出现问题,销售一出问题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公司的经营。
而一旦经营出现问题,产销两跌的话,极有可能会导致安华纺织公司的现金流断裂,到时候可就麻烦大了。
要知道为了持续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王立清过去两年里除了把工厂自有的利润也投入到扩大规模之外,其实还找银行大量贷款。
毕竟王立清的野心还是挺大的,他要扩展的不仅仅是工厂本身,还开始涉足上游的棉花供应产业,收购了一家专门从事海外棉纱进口贸易的公司外,还收购了三家不同地区的棉纱合作种植公司,进而在国内就拥有大小五个棉纱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里除了小部分是棉花公司自行种植外,大部分其实还是和当地的棉农签署长期的包销合同,进而获得稳定的棉花来源。
这种棉花包销合同,其实对于企业来说经营负担非常大,平时没啥事还好,但是一旦销量出现问题,这边卖不出去,那边还要持续不断的花钱采购棉农的棉花,这挤占的现金流可就是非常庞大,稍有不少就会导致破产的。
别看棉花合作种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农产业,但实际上这玩意是正儿八经的资本密集行业,手里头不手握大把资金根本玩不下去。
这种情况和生丝行业非常类似,国内的生丝行业里,那些巢丝厂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蚕茧,而蚕茧这东西在目前来说很少有能够大规模种植生产的,普遍还是家庭蚕农为主。
那些巢丝厂为了确保自家的蚕茧供应,往往会设立相应的子公司,或者和相应的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会和广大的蚕农们达成数年的排他性包销协议,蚕农养出来的蚕茧只能卖给他们,价格也相对固定只会小幅度波动。
而蚕茧贵啊……很多大型巢丝厂企业每年用于收购蚕茧的支出就是动不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
同时蚕茧这东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稳定出产,而是固定在某一时期里成熟出产,这意味着每一年的某个时期里,巢丝厂或相关的蚕茧贸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资金来收购蚕茧。
然后再慢慢在一年内把蚕茧加工为生丝,最后卖出去慢慢回笼资金……这意味着原材料所占用的资金会非常大。
这手里没有充足的资金,甭管是你自己的还是贷款来的资金……没有大量的现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纺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虽然不如生丝行业那么极端,但是在棉纱领域里也差不多……人家棉农在秋天收购了棉花后卖给你,是要拿到钱的,而你想要把棉花卖出去或者生产为棉纱再卖出去,这可是一个持续时间很漫长的事情,对资金的压力非常大。
王立清为什么能够收购三家国内的棉纱合作种植公司啊,就是因为这三家棉纱公司自己步子夸得太大,但是销路却是没有跟上,最终导致现金流破裂,陷入了经营困难,最后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从事棉花进口贸易的贸易公司,这家企业倒不是什么经营不善的企业,相反经营的还很不错,在美洲地区拥有非常稳定的棉花来源,把棉花运回国内就是赚钱的,只是利润也不高就是了。
毕竟棉纱这种大宗物资,其价格其实很透明的,光靠当个二手贩子想要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王立清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王立清的安华纺织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户,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购这三家棉花种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进口贸易公司,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里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确保自家的棉花供应不出问题,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说白了,不指望这些原材料供应的子公司赚钱,赚钱的是纺纱工厂。
但是这一系列收购,尤其是三家可谓算得上是资本密集棉花合作种植公司,需要的资金非常多,为此找银行贷款了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