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过奖。”严嵩不明所以。
听起来是夸奖,可严嵩总觉得范进的语气有些奇怪。
伦文叙也赞同:“严惟中相貌好,翰林院公认的。”
大明朝有“以貌取士”的传统。
建文帝时,有个叫王艮的人殿试本来是第一,结果因为长得太丑,建文帝当场把状元改为胡广。
景泰帝时,朝廷还把国子监筛了一遍,长得丑的被赶回家。
都说相由心生,相貌堂堂的人怎么会干坏事呢?
严嵩就是这样仪表堂堂。
光是长得好还不行,严嵩还是那一科进士的二甲第二名、《诗经》魁首。
既然要谈学问,范进就跟严嵩说《诗经》。
“你知道《诗经》里面有哪些好吃的菜吗?”范进笑着问。
严嵩是一个高情商的人,这次来拜访范进,一个目的是想知道……皇帝把他召进京,还有用别的目的。
只是官复原职,然后就在翰林院熬资历?
还是越级提拔,直接成为皇帝的心腹?
如果他还在老家分宜,那就相时而动。来都来了,不得不谋划前程。
“《诗经》提到菜的,有二十三篇。荇菜、卷耳、芣苢、蕨、薇……”严嵩说起《诗经》如数家珍,“如今我们常吃的谖草,也写作萱草,就是金针菜……”
范进听得连连点头,时不时补充一点。
伦文叙不停眨眼睛。
作为状元郎,这些他都懂。
但好好的一部经典,当成菜谱来解读真的没问题吗?
范进说:“我悟道的时候,忽然有种奇妙的感觉。古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吗?沧海桑田,我们现在的桑田,是古人眼中的沧海。我们只能从经典中看古人眼中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经典传承的意义。”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悠悠岁月中如蜉蝣一日。
而先秦时候的经典,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古人吃的菜,我们透过《诗经》也能看到。
典籍中的人,也一个个活过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范进摇头晃脑地吟诵,“读着这篇诗,眼前仿佛看到窈窕淑女,还有那个‘琴瑟友之’的君子。”
伦文叙心道……果然,范进又开始说奇奇怪怪的感想了。
这些都是学问。
但正常的官员来往,一般不会讨论这种学问。
像王惠和荀玫那样,把擅长扶乩请神的陈和甫请来,算功名前程,才是官员应该做的事。
读书不就是为了当官,不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吗?
严嵩也觉得范进很奇怪,但他还是一脸恍然和感动:“听范大人一言,胜读十年书啊!”
范进:“……你是个前途无量的。”
他忽然想到,四书五经作为经典流传千年,让他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眼中的世界。
那么,《儒林外史》是不是也可以作为经典传承,很多年之后成为古籍、后人从书中看到他们这些读书人的生活?
如果那样的话,《儒林外史》一定是一本科举讽刺小说。
大器晚成的范进,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
“喝这一杯茶。敬汲汲营营的我们。”范进举杯,“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伦文叙举杯:“你又悟了?”
把茶当酒,还没喝就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果然是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