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起点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终点天津;中线的起点汉江丹江口水库,终点北京;西线雅砻江,调入黄河上游。”
地图拉到汉江,开始从中线展示工程……]
“引江济汉,对,是要保证汉江下游用水不被困扰,才好把汉江水往北调……”
“把那个丹江口水库加高,让水增高后往北自流,北京的地很低吗?”
“人家都那么干了,肯定是很低的!”
李世民:“还是要挖河啊……”
关于调水工程,他们也跟着一起看到了不同地方的地形地势,看到了巨大的沙河漕渡,也看到了来了旱情时,这个调水工程也会紧急调水,为河南人缓解旱情。
朱厚熜算是知道主播为什么多讲洪水了,干旱这种从有水的地方调水来解决的方法,他们知道也做不到。
经常因为这里干旱、哪里大水,很想让老天爷好好匀一匀水的帝王们:我们虽然看着这个工程很眼馋,但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算主播把这个工程都找了这么详细的告诉他们,但谁要是真的有这个魄力修,那就等着民怨四起吧。
古代的水利专家们想了想,忽然反应过来:“一直到北京,这不是要穿黄河吗!”
苏轼一开始想,是不是也在黄河边上也建一个类似三峡那么大的蓄水大坝,再往北继续调水,后来一想不对,这个中线段,黄河地平的很,没这个落差建大坝。而且把黄河水和长江水混了,出个事情更不得了。
他琢磨着,是不是也像沙河漕渡一样,架起来让水通过。就算过程中会流失不少水,但是架桥也总归是轻松点的,就是桥梁建设难度也不小。
原本很多人还在纠结这种凿穿南北的运河到底有多耗费民力,看到沙河漕渡,发现都不只是面上挖水道那么简单,等到了黄河,还要从底下挖隧道穿黄。
古人们:……
你这还不如挖运河。
就算是已经对后世有很多滤镜的人,看到穿黄工程,都会觉得太过分了。
那可是黄河啊!
对黄河的敬畏已经是古人们刻在骨子里的了,这出个什么事,黄河倒灌淹了城市田地,或者负责工程的河工们有个意外,想想他们都头皮发麻。
看到塌方八次,三次护边形,最后花了六年多建好穿黄工程,感慨后人不会朝令夕改的同时,也在想他们怎么做到能让这些管道不漏水的。
真的很吓人啊,南边引来的水穿过黄河,这要是漏了,这个河段立刻河水暴涨,然后想都不用想又是长江水加黄河水一起发特大洪水。
好在穿过黄河后,水道就流经沿岸数十个城市、县城,一直到;涞水县,再用涵管输水到北京、天津,路上没什么其他更惊险的工程了。
视频结束,他们也跟着把提起来的心又放下。
黄河没出事,真好。
邓绥难得羡慕的看着这个工程,想想后面大汉接连不断的天灾她就想叹口气。
还没搞什么工程的宋初还好,哲宗朝的人一个个都沉默不想说话。因为他们也是搞过类似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只是没成功而已。
从南阳到方城的襄汉漕渠,不看宋史太宗本纪,都没人知道宋朝也搞过这么大的工程。
【小小补充了一下:“西线工程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海拔在2500米到3000米,施工难度可很多,工程一直都在计划建设中。好了,四号观众请发言。”】
四号汲黯也是学习黄老,无为而治,他看着天幕上一桩桩后世的伟业工程,想的是他们后世的百姓会不会身上负担太大。
所以他也这么问了。
刘彻嘴角一抽,被汲黯直谏的那些记忆又涌上心头:“还真是汲黯能问出来的。”
【小小:“对我们普通人好像没什么影响吧,就是途经河道的地方,可能需要搬迁?”。
她就是南方人,调水去北方也不走她这边,有什么影响还真不知道,也都是地理做题提到南水北调会去查查资料。】
“怎么可能没有影响,那么长的河道,谁去挖?”
“看那些河道,也都不是主播家那边,他们后世人多,可能没有调很多人?”
“他们也挖了很多年,人又那么多,可能就像那个荆州泄洪区一样,不同时候很快就修完了。”
而之前也在猜测主播到底是什么身份的一些人,对她口中‘我们普通人’很是有待怀疑。
毕竟,就算她的身份在后世可能很普通,但是作为给他们直播的主播,一点也看不出来哪里就普通了。
【“等明天看三峡工程的时候应该会有施工建设的部分,你们就能看到是怎么建设工程的了。”
清楚还是需要让他们眼见为实,现在自己腿还包着,也不可能找个工地,就还是看纪录片吧。
“下一位,四号观众可以发言了。”】
四号谁来着,马臻。
东汉以后的绍兴人探出脑袋:是马公吗?
东汉时期,四号幸运观众,未来的会稽太守马臻这时候没做官,也没有修建绍兴平原上著名的鉴湖工程。
他去过洛阳,也见过黄河。这时的黄河和周围地区,水草丰茂,绿树如茵,远没有后世治理前的那般荒凉,水里的黄沙也没有那般恐怖,大旱的时候都没出现过断流情况。
年轻的马臻痛心于这条大河未来要遭受的一切,也为后人下定决心的治河行为及成果而欣慰。
“求问主播,这么多的工程,占据的田地和人家,你们怎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