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诸葛云疏和诸葛云初两人再次走进了考棚。
这是县试第三场考试,也叫二覆。
经过上一场的初覆,县试考场的考生越来越少,诸葛云疏放眼望去,考场几乎少了一小半的考生。
这都要得益于上一场的五经题和试帖诗,就这两道题,难倒了接近一半的考生。
有了前两场的经验,对于接下来的二覆、三覆、四覆,诸葛云疏更加的得心应手。
二覆的试题除了四书一题、赋一题和诗一题外,还附带了帖经和墨义。
这一场的难度可以和头场试题相媲美。
但是,由于题量过大,这一场考试,诸葛云疏比前两场晚了一个时辰才交卷。
这一次,诸葛云疏的成绩还是第一名。
至于第二的位置,已经从诸葛云初变成了王怡。
诸葛云疏发现,她的这位云初堂姐好像只有面对难题时才能保住第二的宝座。
这不,县试第四场考试,三覆,其中的考题又是难出了新高度。
在这一场中,第一道考题还是四书题,第二道考题则变成了诗一题。
这两题的难度倒是和第三场难度相当。
可是等到最后一道考题发放时,整个考棚的考生都目瞪口呆起来。
只因第三题考题为论一题,题目为【李与程治军繁简论】。
李,为李广,此人大多数考生估计都知道,这位可是在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前,西汉抵抗匈奴名声最大的将领。
可是这程,是哪位大将?
考生们一阵头疼。
也不怪他们头疼,只因不成文的规定,县试考题范围基本在四书五经之内。
像这种《资治通鉴》里的内容,大多在府试、院试时才可能涉及到。
但是,你也不能说吴县令出这道题就超纲了。
毕竟,县试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出四书五经之外的考题,更何况,这两位可是汉景帝时期最有名的将军。
但是,因为两人的治军方式及性格原因,民间百姓大多只识李广而不闻程不识。
就算在茶楼听书,程不识将军的事迹也都是作为李广将军的对照组。
而此时,张皓一拿到这道考题,先是一愣,后又满脸喜色。
不为别的,只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茶楼听书。
就这么凑巧下,距离他最近一次的听书内容就是——李广将军传,而为了衬托李广得底层军士的心,说书先生时不时就把治军严谨没有人情味的程不识拎出来对比一番。
不得不说,科举考试对于某些考生来说,还是有一点玄学在身上的。
而诸葛云初这边,看到这道题时,可不像其他考生那样愁眉苦脸的。
此时的她,嘴角微微上扬。
题难好啊!
这样才能拉开与其他考生之间的差距。
与诸葛云初同样想法的人还有诸葛云疏。
只见她分别在草稿纸上写下‘李广’、‘程不识’两位将军的名字。
李与程出自《资治通鉴》汉朝史料编年中汉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4年)中的一篇。
原句为:‘广与程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
大概的意思为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郡守的身份指挥军队,当时很有名气。
而本次考题‘李与程治军繁简论’,就是让考生分别对两人的治军之道进行论述。
诸葛云疏再次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这两句是紧接着‘广与程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的下面两句。
大概意思为【李广治军没有固定的编制和阵势,常常选择水草茂盛的地方驻扎下来,军中军士更是随意,夜间也不派设巡更士兵敲打着刁斗巡逻,就连军中指挥部的文书也都是简单便宜;但是就算这样军营也未曾遭到袭击。
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夜间常敲刁斗巡逻,就连军中官员处理军队文书也会一直忙到天亮,军队的所有士兵都不得随意休息然而就算这样也没有遇到过危险。】
这两句也正好是李广与程不识的治军之道,一个自由随和宽容,一个传统纪律严谨。
正好代表了两种治军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的同时也各有所短。
诸葛云疏又根据《史记·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广与程不识的相关评述,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二者何不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