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天给力,接下来再下上那么一场透透的雨水。耕地播种玉米就不用愁了,但是事情哪有这么顺遂。
今年收麦子的季节就是一直晴空万里,麦子收的倒是顺利,只是接下来的耕地种玉米却变得困难了。
如果不浇地的话,看样子玉米种下去也发不了芽。收完麦子的几天里,宋大刚和其他村里人一样,每天晚上都看着天上的星星,期盼着一场及时雨的到来。
麦收后的一周都没有一滴雨下来,宋大刚决定不再等了,用拖拉机拉着电机和水泵就去了地里。
还好这边离小河不远,把水泵外面套上一个蛇皮袋子,用来隔绝杂草等,整个水泵浸没在河水里就好了。
开启拖拉机,用皮带带动电机,水就被从河里抽到田地里,浇地宋飞帮不上忙,胳膊粗的水管还不是他这个年纪能拿的动的。宋大刚带着宋建军和宋建磊两人就可以了。
虽然干旱,但是养殖场山上的那一道小泉眼倒是没有“停水”,只不过变得细了很多,也只能满足养殖场的平时用水。
离河远的田地,那就只能从机井里边抽水了,这年月的机井都是又大又深,往下放水泵就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要拴上麻绳,两个人合作才保险。还要在井口打个木桩,用款来固定住水泵,不然只有一根电线和水管,承受不住水泵的重量。
头天浇地,第二天就要把地耕出来,玉米播种也必须要抓紧时间,毕竟人工浇的地,和一场透雨还是不能比的。
一连半个多月的忙碌,终于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家里除了自留地以外,二十多亩地除了留几亩种黄豆,其他的统统种上玉米。
饲料里边所需的豆粕需求量也不小,自家地里多种一点,到时候就少在外边买一点。
宋大刚安排好浇地的顺序,浇一块,耕一块,种一块,全家能出动的就都出动,一块地一块地的把玉米给种好了。
每天从地里回来,还会背着双手去两个新院子那边转一转,看看门窗有没有变形,看看墙壁有没有起皮。
检查一下里边新打得家具油漆有没有干,村里人遇到都会夸一声“这院子起的真不错”。
还真别说,这年月的手艺人干活真的是瓷实,一砖一瓦都很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时间来到了六月份。
找了个“宜搬家”的日子,全家一起出动,帮着宋建军和宋建磊把家搬了,其实也没多少需要搬的东西。
家具都是在新房子里边打得,不用搬,也就把被褥和一些小家庭紧要的东西搬过去就行,虽然孙芳和顾佳佳都不愿各自开火做饭,但是厨房灶台锅碗瓢盆啥的还是早早就准备好了。
农村这边也没有“暖房”的习俗,就在两个新院子里各放了一挂五百响的鞭炮,在厨房烧了一锅水,就算是完成了“乔迁新居”的仪式。
今天开始,宋家老宅算是开枝散叶了。中午把家里所有人都叫回来一起吃了饭,宋建军和宋建磊两个小家庭,从今天起算是“另住”了。
知道宋飞想要捣鼓着种蘑菇,下午杨秀芹他们帮着一起把两间西屋和三间东屋都收拾出来。
宋飞去找了村里的木匠,说了一下菌菇床的要求,这玩意对木匠来说很简单。四层的菌菇床,围着四面墙壁绕一圈。中间留着一米多的通道,方便以后“采蘑菇”用。
菌菇床最下面一层离地高约二十厘米,上面每一层都有差不多半米的高度。为方便以后最上层蘑菇的采摘,还做了一个类似“人字梯”的木梯。
还好每间屋子后墙都有一个两尺见方的小窗户,通风应该不是问题,就不用再破坏墙壁了,要知道这可是土墙,要是还要开窗,宋飞还真怕这墙受不住。
其实是他多虑了,别看以前的房子墙壁只有最下边半米是青砖,上边大多是土墙,但是因为厚度放在那里,再加上用的是“夯土板筑”的方是掺了粘土垒成的,其结实程度可不低。
菌菇床弄好以后,宋飞大致算了一下,五间房子都是按四层来算,能有个三百多平方了。
玉米芯和花生壳早就让宋援朝帮着粉碎好了,第二天宋飞从县城取回了菌棒。菌棒是刘杰帮着从其他养菌菇的棚子里直接买的。
不用再用菌种来发菌丝了,在准备好基材后直接“栽种”就好。用专用的圆柱形塑料袋装好基材,就成了一个个的菌菇袋。
再把菌棒上的菌丝用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把这些菌丝分散着塞到基材里面就行了。之后把一个个圆柱形菌菇袋交错着摆到菌菇床上。
为了加湿,宋飞还特意买了个新的打农药的那种喷雾器,手动打上气后,水雾就会均匀的喷出。
一个月后就可以采蘑菇了,宋飞绝大多数种的都是白双孢菇,只有其中一间屋的一层种了平菇。
因为他打听到,罐头厂只收白双孢菇,价格都和猪肉差不多了,根据品质不同能卖到九毛到一块钱一斤。
平菇种了自家吃,或者到时候送人也是不错的。如果产量多,就拿到集市上去试试看。
接下来的几天,宋飞大部分精力都在蘑菇房这边,由于没有温度计和湿度计,只能靠人去感觉,或者根据菌菇袋里边基材的湿润情况来判断湿度。
半个月后,菌丝已经布满整个菌菇袋内,有的已经开始长出黄豆粒大的白色小球。宋飞知道双孢菇的首次栽种算是成功了一半。
就看过几天的产量了,据宋飞看书的经验,如果是直接种在菌床上,一般来说一平方能收二十到二十五公斤。
但是舒服用的菌菇袋,具体产量还真不好说。用菌菇袋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双孢菇的生长情况进行翻动。栽种更立体一点。
还有就是菌菇袋养殖对湿度要求不会那么高,毕竟塑料袋能锁住一部分水汽,不会那么快蒸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