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于敏的聚变装置设计方案、乾的新型火箭发动机以及赵学成的量子计算机方案更是代表了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准。
……
《种花科技》杂志的创办,原本是种花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本意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然而,事情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第一期《种花科技》严格的选稿过程中,过稿率仅有5左右,绝大多数投稿论文都被拒绝了。
一时间,许多收到退稿通知书的学者们都难以接受。
京大物理系的张教授是第一期就投了一篇论文的资深学者,他一看到自己的论文被拒,就大发雷霆:“我这篇关于低温超导的文章可是花了一年时间做研究才写成的。”
“论文结构严谨,数据可靠性高,创新点也很明确,简直就是本领域的里程碑性工作,他们编委会怎么能拒绝呢”
张教授的学生李博士也气愤地说:“我仔细看过老师的这篇论文,论证过程非常逻辑严密。”
“实验部分采用了最前沿的测试技术,结果也经过多次重复验证,论文质量上乘。退稿绝对是对我们研究的不尊重!”
南航材料系的王教授则直接打电话给办公室抗议:“喂,我这篇高熔点金属材料的论文你们怎么能不要呢”
“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新材料的加工技术也是我研究多年总结出来的。这文章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赵学成很冷静地解释道:“王教授您好,我们拒稿绝非对您研究的不尊重,而是因为论文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是实验部分采用的测试方法还不够先进,数据说服力还有待提高。希望您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论文,争取下一次投稿。”
王教授虽然仍有些不满,但也明白文章还需修改,只能先放下电话。
除了这些资深学者,更多收到退稿的年轻学者直接就在各种会上发泄不满:
“这期刊简直在搞笑,我这篇论文仔细修改了不知多少遍遍,通篇没有问题,被退就是编委们蓄意刁难人!”
“过稿率才5,分明是在制造话题噱头,根本没把学术研究当回事。我不相信他们真的只选了10篇论文,肯定有人靠关系进去的。”
“什么世界一流期刊,我看就是在做样子,一群人在那吹牛吹出花来。这种期刊只会误导学术方向,真正的科研还得靠我们基层研究人员自己。”
各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在国内学术界持续酝酿和传播,一时间舆论出现了汹涌的反对浪潮。
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发声,表达对《种花科技》的不满和不认可。
“面对质疑,主编群只字不提,实在令人失望。”
“我觉得大家不必指望《种花科技》什么,还是自己努力研究才是正道。”
“这个期刊名不副实,搞不好过几期就黄了,大家还是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上吧。”
舆论场上的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蔓延,许多科技工作者都在怀疑《种花科技》的筛选过程是否公平公正,这个新兴的期刊能否真正推动学术进步。
面对质疑之声,《种花科技》编委会并未着急反驳,而是保持了良好的耐心。
赵学成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我们完全理解大家的情绪,首期选稿标准的确非常严格,但这是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所必需的。我代表编委会郑重承诺,我们的评选过程绝对公正公平,不会存在任何不正当影响。”
同时,《种花科技》编辑部也在积极准备首期正式出版之前公布目录,向国内科技界充分展示选稿过程的透明度。
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看法。
更多科研工作者对《种花科技》仍抱有期待。
“过稿率低是正常的,毕竟创刊号要控制好质量。”
“正因为筛选严格,才能保证刊出的论文都是高水平的。”
大多数人相信,第一期刊登的论文势必代表了各学科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