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的选择,许多不同时代的武将们都陷入了沉思。
这三个选项说白了就是三种为官之道。
第一种是凡事都请示朝廷,请示皇帝,好处是一切行为都合规合法,缺点是请示周期长,等到朝廷的命令传达下来,机会可能已经错过去了。
第二种则是先斩后奏,好处是不会错过最佳时机,但后果就是会被追究渎职的过错,且可能会因为没有事先联系上层乱入战局导致战况陷入混乱的境地。
第三种其实是最为稳妥的,找个离自己比较近的上级打申请,只要对方权力比自己大,就有调动权,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采取行动。
成了是上级的功劳,败了也是上级背锅。
李广会选择哪个呢?
唐,李世民叫来了李承乾,询问他怎么看。
“回父皇,据儿臣所知,这位飞将军李广貌似是个粗人,做事经常冲动而不计后果,会不会是因为他选了第二项?”李承乾对这段历史知道的并不是很清晰,回答的有些模棱两可的。
“你试试。”李世民挑了挑眉。
李承乾听话的选择了第二项。
【选项二,擅离职守,直接带兵杀入战场,于乱局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画面里,李广直接带兵杀入了战局,最终成功帮助朝廷平定了七国之乱,然而事后因为他的擅离职守和胡乱参战导致战局几经变幻,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被朝廷追责。
最终朝廷判定李广功过相抵,将他赶回陇西继续当他的都尉。
且因为这一次的行动,后续朝廷每次都会安排人盯着李广,不允许他擅自乱动,最终李广再也没能得到机会出头,郁郁而终。】
看着眼前光幕画面上大大的卒字,李承乾一脸懵比。
“我选错了?”
“承乾啊,你读书还是不够仔细,李广虽然是个武将,但真实的他其实是个粗中有细,很会做人的老油条。”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
“那他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拜将?”李承乾疑惑的歪了歪头。
“这个……只能说这家伙的运气确实不太好。”
正确的选项是第三项。
【为了能名正言顺的参战又不错过时机,李广联系了离他比较近的梁王刘武。
刘武本身就是七国之乱的坚定反对者,当即便下令封李广为将,命他率军加入了七国战场,在与周亚夫成功会师后一起平定了七国之乱。
按理说,就凭这一次的定乱之功,李广足以封侯拜将。
只可惜七国之乱被平定后不久,梁王刘武就飘了,他自诩功劳卓著,出行仪仗堪比皇帝。
后来听闻景帝身体不好,他更是联络宫中太后意图立自己为继承人。
这事被景帝知晓了以后十分恼怒,下令削去了刘武的军权并大力打压,最终刘武郁郁而终。
而李广也被这刘武牵连,只因他此前的将军印是刘武给的,因此被直接判定为了刘武一党,别说封侯拜将了,他的军职甚至也被削了,朝廷封他为上谷太守,那里是边关最危险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会跟匈奴人产生摩擦。
到了那里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后来朝中有人奉劝景帝,说着李广是个大才,要是真的就这么死在了边关实属可惜,景帝也知道李广其实也是被刘武给连累了,于是将李广调去了一些危险系数比较低的地方任职。
那个时期,匈奴与大汉之间的关系越发恶劣,经常发生小规模的争斗,李广在边境屡立战功,得了飞将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