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李诵去世。
李诵的去世十分蹊跷。
所有人都知道,李诵变法失败,被宦官们架空,甚至被迫禅位给了太子李纯。
而就在前一天,宦官们对外宣布李诵病重,一天后李诵就驾崩了,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李诵是否死于非命,但也有人说李诵本就体弱多病,他会病死也属于正常。
至于作为继任者的李纯则对外声称他与父亲李诵关系融洽,亲自侍奉其直至离世,这就导致民间甚至有不少人怀疑李纯弑父夺位。
因此,当李纯当了皇帝以后不久,西川节度使刘辟就发动了叛乱,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当时尚且年少的李纯竟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帝王气魄。
他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大败,不久后便被活捉到长安当众斩首示众。
李纯用这一战迅速树立起了属于他的威望。
除此之外,李纯深知宦官集团可以削权,但决不能逼迫太急的道理,因此在展现出自身的手段以后,他私下里会主动交好宦官集团,对几个为首的宦官明升暗降,给这些人留足了面子。
而宦官们也不傻,只要还可以享受权力,他们也没必要跟皇帝作对,因此倒也十分配合。
解决了内部问题,李纯开始对外动手。
他打算继承父亲和祖父的遗志,削藩!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瞒不报,自行继位独掌兵权,将朝廷一直以来贯彻的任命制变成了独裁制。
更过分的是,朝廷得知消息以后派人前往吊唁,吴元济命人杀了使者,随即公然发动叛乱。
此事的发生让李纯看到了削藩的机会,当即决定对淮西用兵。
起初,诸多藩镇得知朝廷竟要对淮西动手,震动都很大。
他们看出李纯这是打算学他父亲和爷爷要削藩,于是当时有不少藩镇表面上声援朝廷,支持平叛,实际上有的拒不出兵,隔岸观火,有的则出兵到边境,一副坐等时机,随时参战的态度,威胁之意十足。
李纯显然对于这样的局面并不意外,因此他决定迷惑这些藩镇,表面上说要出兵,实际上却是按兵不动。
这一拖就是三年。
不少藩镇见状都以为这个皇帝不过是个纸老虎,出兵什么的就是说着玩的,于是各自退兵回去继续当他们的土皇帝,就连淮西的吴元济也觉得朝廷打不过来了,继续在淮西地界内作威作福。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看准时机,御驾亲征,以极快的速度闪击淮西。
毫无准备的吴元济根本没料到朝廷大军竟从天而降,直接被打的溃不成军,自己也被斩杀。
淮西的覆灭引起了其他藩镇们的恐惧,他们纷纷派遣质子抵达长安,请求李纯的原谅。
而李纯也不客气,收下了质子们,并勒令各地藩镇要老实听话,不得再随意动兵,藩镇们纷纷归顺。
而李纯也暂停了削藩的行动。
有人说李纯既然这么厉害,为何不一口气都将藩镇们都平了。
其实不是李纯不想,而是不能。
淮西叛乱是李纯不得不打,但如果对其他藩镇也这么打,那到时候等待大唐的便是天下群起而反之,仅凭那么一点朝廷军是打不赢的。
李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暂时维持着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