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大唐其实并不算安稳。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虽然创造了贞观之治,但这个贞观年却从一开始便出了很多糟心事。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
也是在这一年,北方突厥势力的颉利可汗得知大唐政权变更,于是趁机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紧急戒严。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大将尉迟敬德抵达泾阳,防御突厥。
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然而这一战只是一场小胜,彼时的大唐军队四散天下,长安周边守军并不多,相比之下突厥二十万大军直入大唐腹地,打的就是个兵力差,因此尉迟敬德仅仅只是阻拦了突厥人片刻便不得不退兵。
而颉利可汗则趁机率突厥大军主力直逼到长安城外的渭水之畔。
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一看就很可怕。
彼时的长安城中只有守军两三万,硬打肯定是打不过,但第一波援军至少要三日后才能抵达。
当下李世民为了扭转战局,不得不铤而走险,大唱空城计。
首先,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共六人骑马来到渭水边。
李世民隔着渭水怒斥颉利可汗违背了大唐与突厥的盟约,言辞犀利,气势如虹。
这番操作把颉利可汗给唬住了,他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是在装腔作势还是真的一点都不怕他。
根据他得到的消息,长安此时的守军应当并不多,可看着长安城墙上那旌旗飘飘的的样子,貌似人数并不少。
一时间颉利可汗犹豫了,他不知到底该不该打,不打的话要是就这么撤退了他又心有不甘。
结果双方就这么对着耗了两天,直到颉利可汗收到消息,说是有一支唐军的支援部队即将赶到长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可这时候再进攻长安显然已经晚了,第一支援军抵达,第二支第三支还远吗?
于是无奈之下,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军返回,表面上看起来这一战大唐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但实际上突厥人在离开的时候沿途各种劫掠,依旧对大唐江山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为此,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这渭水之盟就是一个耻辱,他早晚要将这个仇报了。
然而李世民并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贞观元年(627年),泾州罗艺造反,不久后被他身边人斩杀,首级献于长安。
贞观二年,天下大旱,蝗灾不断,李世民下罪己诏,大赦天下。
贞观三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屯兵北方边关,打击突厥。
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大破突厥,俘获杨正道及炀帝萧后,将其送于长安,突厥颉利可汗孤身逃走。
随后李靖又指挥唐军再度大败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十多万突厥人。
李勣率领另一支唐军屯于碛口,俘获五万多突厥人。突厥颉利可汗骑千里马想要逃到吐谷浑,唐朝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
于是,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最终却被绑到了长安,李世民也终于为当初的渭水之盟的耻辱出了一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