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正是介于孩提向青春期迈进的阶段。
他们天真犹存,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异常充沛。
“欢迎宋老师!”孩子们清脆悦耳的声音,伴着热烈的掌声,开启了宋新月人生的新篇章。
“同学们好,第一次被叫老师,还真有点不习惯。”她笑得和煦而真诚,不但忘了进门前的紧张,也忘了那份演讲稿。
她以聊天的口吻,为孩子们讲述着关东剪纸的前世今生。
孩子们被她手中托着的剪纸作品吸引,教室中,充满童真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哇!真好看呀!”
“我奶剪的窗花咋没这么好看呢!”
“老师!男生也能学会剪纸吗?我手贼笨!”
“宋老师,这小画是你剪出来的吗?太漂亮啦!”
“手笨也没关系,只要多练习谁都能学会,熟能生巧嘛。”宋新月目光温柔地看着孩子们,耐心回答着他们的提问,“嗯,这小画是我的作品。”
课时有限,班主任让班干部开始分发剪纸材料和工具。
同学们对实际操作兴趣盎然,纷纷拿起小手工剪,准备小试牛刀。
宋新月悉心为孩子们示范,从把彩纸折成几叠,到下剪力度,每个细节都讲得认真到位。
做完示范,她走下讲台,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重新示范。
手工课对孩子们来说,和体育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时间,教室里满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
当人沉浸在欢乐的情绪里,时间过得格外快。
宋新月的第一节剪纸辅导课,在孩子们求表扬的笑闹声中结束。
几天后,另外两所学校,也慕名打来电话,请她去开设剪纸课。
只要学生们喜欢,不管多忙,宋新月都愿意挤时间去教他们剪纸。
对她来说,这是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
表面看,剪纸课不过是同学们的课外活动。
宋新月想到更深一层,叫做“传承”。
她教的这些学生里,有一部分对剪纸兴致并不高。
无非是不用上主科的课,在手工活动里放松一下。
宋新月理解他们,也不会强迫他们如何认真学习剪纸。
但是她觉得,这么多孩子,其中只要有很少一部分,因为她的剪纸课,而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那就未尝不是一种薪火相传。
这样,绥海剪纸才不至于因后继无人,湮灭于未来的岁月之中。
前两年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各学校开设剪纸活动班一段日子之后,宋新月深深体会了这句话。
只不过,她体验的角度不同。
“现实很骨感”对她来说,是分身乏术,忙不过来。
最近,有影视圈的人联系宋新月,因为觉得《斗战胜佛》巨幅海报不错,想找她合作。
这是一条能打响绥海剪纸名头的途径,她理所当然要接住这次机会。
如此一来,新合作加之两项出口订单、一部分国内常规订单,就算宋新月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规模有限的“剪爱”工作室,已无法承载这个业务量。
这便是所谓的大势所趋,想解决业务量超负荷的问题,唯一的途径是扩大规模。
宋新月思来想去,又找三哥商量,最终决定,把“剪爱”工作室升级为“剪爱剪纸文化有限公司”。
失去“宋家关东剪纸文化有限公司”,一直是藏在她心里的隐痛。
她想以这种方式,让“宋家关东剪纸文化有限公司”获得重生。
不再为曾失去的东西而遗憾,凭自己的努力,重新开辟一条弘扬剪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