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恍然大悟,笑着把信拿给道衍看。
道衍摇头叹息:“啧啧啧。湘王果然聪明。”
老朱一向看不得贫苦百姓受欺凌,不能从上面抗议,那边从下面抗议。
那些北方来的几百个寒门学子都跑去宫门口和国子监哭诉科举不公,考官偏心。
今年的科举,老朱全权交给了朱标处理。
现在朱标也犯了难:他亲自监督出题考试和改卷,绝对不存在什么歧视北边的考生。
北边的考生一直都比南边的弱。
总不能为了平衡南北就放着南方的优秀举子不录,求其次录北方的吧。
而且录取榜单都已经张贴出去了。
若是因为有人闹就重新考虑榜单,那皇帝的威严何在?
如果这一个榜单放出去,南方学子又哭闹不公,如何是好?
刘伯温建议他不用理会。
朱标见他如此坚决,反倒好好审视了一下录取名单。
上面十有四五都是国子监的学生。
也就是说,是言官的人。
他赫然出了一身冷汗。
原本胡惟庸案之后,言官在朝堂上的势力就一日比一日大。
不管什么圣旨,只要一发布就会有人跳出来反对挑刺。
他到现在才明白当年老朱明明知道李善长贪腐,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因为老朱要用李善长来牵制平衡言官。
李善长除了贪,没有别的毛病。
贪这个问题,最好解决,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就随他去。
如果觉得忍受不了,就在贪官退休前抄家,一把全拿回来。
这就是舍小抓大。
朱标深刻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去向老朱求救。
老朱沉吟良久:“也不用追究考官的责任,只说是皇上恩准额外补录一些人,把北方举子里尚可的录上去。下一期,你要盯着录取名单,尽量南北平衡。以后这些人都是你要用的,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这也是咱把这件事全权交给你的原因。”
于是大明第二期科举,放榜十天后,又放了个补录名单。
朱棣一看,这一次录的都是他的人,给朱柏回了一个字“服”。
-----
胡美在府邸里不慎摔伤,舌蹇不语,嘴歪口斜,半边没有知觉,向老朱请辞告老还乡,回江西去养老。
老朱派太医去探望胡美。
太医回来说胡美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所致中风,为内风脑卒中。
很难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下半生走路都会这样歪斜,右手抓筷子都抓不住,别说拿刀骑马带兵打仗了。
胡美又艰难地写了一封信,恳请老朱放他回沔阳养老。
那些跟着他的兵,请老朱妥善安置。
老朱看着胡美那歪歪斜斜的字,有些唏嘘。
胡美虽然一直攥着这些兵不放,可是却老老实实待在长沙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