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们听不见,这万万千蝼蚁的咆哮声嘛?”
“沉默?不说话?看来……你们……都忘了。”
老夫子眸光如电,看着诸圣的目光之中,充满了失望与审判之意。
他的笑容渐渐收敛,两背夹击处,那鲜艳的“德”字,在无数血色虬龍缠绕中,缓缓浮现。
夫子,怒了!!!
这一怒,万道为之颤。
其显露的气息,让诸圣都不由为之惊悚。
可是。
他们是真的忘了吗?
“并未!!!”
礼圣心中低语,他缓缓抬起头,看着眼前犹如怒龍一般的老友,内心极其复杂。
老友的话,他又如何不明白。
可明白归明白,做不做的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友啊老友,时代变了,如今世人不重礼,不尊德,一谓讲究:中庸为道,和而不流,那是活不下去的。”
礼圣唏嘘,感慨万分。
不过,这段话,他并未有直接说出来,只是叹道:“中庸为道,和而不流,谈何容易!”
中庸,此乃至圣之境。
非是如今,被某些世人所曲解的:和浠泥、圆滑、调解,就例如:一屋子人,你想开个窗,大家都不同意,但你要是想把房顶掀了,别人也就同意你开窗了。
一些世人,认为此就是“中庸”。
哈,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其实,世间本无中庸之道,因为只有中庸。中就是道,庸就是德,明中了,就是圣人,明道了,就是真人,明了了,就是开悟了……
中和是宇宙之根本,讲中庸等于是讲道。
道家至圣之书《道德经》,其中便有讲述:道是天地万物总规律,德为万物各自复返之中庸,无为中平衡,道法自然。
这说明,老子亦是认同:中庸。
可惜,世人能达此道者,貌似只有一人。
所以,他们只是儒圣,而非圣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乐圣站出,无惧夫子之怒,引颈高歌,念诵圣言。
此言,出自《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画圣接续乐圣之言,他同样也站了出来。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射圣紧随其后,其所念诵之圣言,为《中庸·第十三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御圣不甘示弱,其所念诵之圣言,为《中庸·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