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保住江东的独立地位就是最大的实际利益。
去帝号,损失的是孙和,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称臣,损失的同样是孙和,其他人反正都是臣,向谁称臣不是臣?
李衡被钟会一番话说得头晕脑胀,主意不定。
他也明白,钟会其实并不在乎江东君臣的脸面或者利益。他只需要江东能够保持割据,让曹芳不能迅速平定江东,积累声望,然后调转刀口,对汝颍世家下手。
至于他的妻妹,钟会更不在乎。
李衡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
去帝号,称吴王,送质子,不称臣,行不行?
吴王虽然也是魏国册封的吴王,但经过了称帝这个过程,其实可以认为与魏国无关。只要不明确向魏国称臣,就可以认为双方还是平等的。
当年刘邦入关中时,子婴不称帝,而以秦王自称,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钟会斟酌了半天后,说道:“你们非要如此,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们应该清楚,不称臣,就是敌对之国。今日有盟约,不代表将来还有盟约。一旦天子准备妥当,肯定会渡江征讨。”
李衡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也不敢私自作主,只好先派人回报还在王濬大营里的张俨,请他向孙和请示。
与此同时,钟会向曹芳进谏,建议舍虚名而取实利。
真要是孙和称臣了,事情反而不好办,朝廷等于承认了江东的独立地位,将来也不太好干涉江东的事。不如不要他称臣,谋取一些实际利益,为将来进讨奠定基础。
比如要求孙和交出江北的所有防区。
在濡须失守之后,吴国的江北防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此刻要求他们放弃一些可有可无的防区,相信他们不会拒绝。
他们不给,大魏也能攻取,只不过能兵不血刃当然更好。
达成盟约后,暂时也不需要留重兵驻守,防止吴国的反扑,有充裕的时间从容经营。
当然,江陵这样的重镇不会轻易放弃。
对大魏来说,暂时也不具备夺江陵的条件。
拿下荆州,全取南郡,就等于与蜀汉接壤。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多开辟一个战场并没有意义。
等个三五年,该有的全都有了,再大举进攻也不迟。
本来曹芳还有些犹豫,偏偏这时又接到征北将军程喜送来的急报。
乌桓人又闹事了,并州境内的匈奴人也蠢蠢欲动,有响应之意,秋防的兵力不足以应付。请朝廷立刻增派援军,运送粮草,早做准备。
虽然还不清楚北疆的情况究竟怎么样,是不是程喜小题大作,曹芳却不敢大意。
反复权衡之后,他接受了钟会的建议,可以让一步,不强求孙和称臣,给孙和留一点体面。
但是,扬州境内的江北防区必须全部交出来。
你不交,我就强攻,反正以现在的兵力,拿下江北防区绰绰有余。
至于江陵,可以谈。能谈得下来更好,谈不下来就算。
钟会正中下怀,将曹芳的意见转告李衡。
与此同时,孙和的回复也到了,原则上同意李衡的方案,只是细节上要做一些讨论。
比如濡须坞外的沙洲归谁?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无关大局。
双方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张俨赶到了东兴堤,与钟会进行详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