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王飞枭毕竟不是王凌,影响力不能和王凌相提并论,更不是征东将军的对手。留他在扬州,只会为征东将军所用,不会掣肘。且郭淮有罪,届时陛下赦免其妻王氏,王凌父子岂能不感激陛下,为大魏肝脑涂地?”
曹芳看了王基一眼,明白了王基的意思。
郭淮还没到洛阳,为他求情的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借着安抚王凌父子的由头,先试探一下他的口风,要求赦免郭淮的妻子,然后再得寸进尺,要求赦免郭淮。
世家就是世家,盘根错节,谁也不知道哪儿会有联系。
曹芳说道:“司马昭指控郭淮,眼下还没有定论,赦免为之过早,反倒有先入为主的嫌疑。且王凌数子皆有才干,不唯王广,朕也一直想见见。等他们父子还朝,再论不迟。”
王基表示赞成,没有再说。
他知道天子虽年少,却很稳重,未必就有杀郭淮的意思,催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
曹芳又和王基商量了一件事,如何处置牵弘的兄长牵嘉。
牵嘉是名将牵招的嗣子,在牵招去世后继承了牵招的关内侯爵位。牵弘被司马师招募为死士,固然有李胤的原因,却也和牵氏兄弟对朝廷的冷落不满有一定的关系。
牵弘被杀后,牵嘉除了循例上书请罪,并没有其他反应。
当时司马懿父子还没有定罪,曹芳也没有处理牵嘉的上书,一直拖着。如今大局已定,到了该给牵嘉回复的时候了。
不管怎么说,牵弘作为功臣子弟,又是禁军将领,应司马师招募,成为死士,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做严肃处理,将来难免会有人效仿。
但牵招是本朝名将,对北疆安定有重要贡献。如果就此绝其后裔,也很难让人接受。
两难之间,曹芳一直无法决断。
他之前咨询过丁谧、钟会的意见。这两个人倒是统一,都建议严惩牵嘉,杀一儆百。
曹芳还做不到那么冷酷,也觉得没必要。
牵嘉兄弟其实掀不起什么风浪,最多被人当刀使。他要防范的是那些想当执刀人的世家,而不是牵嘉兄弟这样的刀。
相反,他更想将这样的刀抓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推到别人的手里。
王基提了一个建议:夺去牵嘉爵位,免为庶人,送去陇右戴罪立功。
牵嘉少年时随牵招在北疆作战,熟悉胡虏的作战习惯,也有一定的经验。如今虽然赋闲多年,底子毕竟还在,能够帮夏侯玄、夏侯霸稳定陇右。将来定了功,再恢复爵位就是了。
曹芳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既处理了,又没把事做绝,让牵嘉还有立功的机会,还能激发牵嘉的斗志。
说实话,这些功臣子弟躺在父辈的功劳薄上养猪,实在太可惜了,也不符合朝廷封爵的本意。
就像封王是为了藩护皇室一样,封侯同样是为朝廷寻找同盟。可惜这样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功臣子弟觉得这些都是他们先人挣来的血酬,与朝廷无关。
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朝廷没了,这些爵位也会化为乌有。
本朝会承认前朝的爵位吗?天真。
曹芳打算想个办法,给这些功臣子弟敲敲警钟,让他们振作起来,别把自己养废了,也辜负了朝廷封侯的本意。
与此类似的,还有宗室。
享受着最好的资源,却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反成了朝廷的负担,岂能长久。
这次召宗室入朝,他打算谈谈这个问题,理顺关系,为和平共处打好基础。
在此之前,他要和身边的亲信先拿出一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