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之在青年报上的一篇名为看见八十年代之平县作家村的系列报道直接将何平推上了中国文学殿堂的神坛。
如果说之前,何平因为年龄的原因在国内可以称得上一流的作家,但称不上是大师级的作家,那么现在“大师”这个称呼放在何平的头上已经丝毫不违和了。
因为“大师”这种名号,只有别人喊出来才能叫得响,你自己去自吹自擂,或者你的一些追捧者去强行捧,是很难叫得响的。
十年时间,何平写下的作品超过十部,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国内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像福贵、许三观这样获得国内最高文学奖项、销售量破千万册的主流文学作品就不提了。
即便是当年仅局限于一小部分读者欣赏的伤心者、蟋蟀流浪记等这样的科幻和儿童文学作品也在这么多年的流行当中影响了无数读者。
很多何平的严肃文学爱好者为了更好的了解何平,选择了阅读他其它类型的作品,惊奇的发现何平不仅在严肃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创作天赋,在类型文学上同样才气逼人。
灵与肉、伤心者、流浪地球、诗云、蟋蟀流浪记、福贵、吕得水、家慧、许三观、红高粱家族、王多米寻梦记。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同样的精彩纷呈,何平这个作家从来不会重复自己,所有的评论家也很难去定义他,因为大家发现你很难用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去准确的描述何平,他的风格如此多变,但作品又都是经得起推敲,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媒体们率先喊起来的这个“大师”名号,罕见的没有在评论界引起大家的不满,因为批评家们也找不出何平的缺点。
如果硬要说缺点的话,只能说何平的作品还没有进过教科书,影响力对比上几代的作家仍有一些差距。
这个说法刚被人提起来,京城的报纸就传来消息,何平早年发布的儿童文学作品蟋蟀流浪记的选段入选了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得,这个刚被提出了几天的说法瞬间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果说报纸媒体有很强的跟风性,那么不少文学评论杂志纷至沓来的采访邀约,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界现在对于何平如此高的褒奖和赞誉。
刚刚忙完了学习培训的何平接到这么多文学评论杂志的采访邀约有些挠头,要是外面那些乱跟风的报纸,他拒绝也就拒绝了,可在这些邀约里,他看到了很多熟人,都是曾经对作家村有过帮助的朋友和前辈。
既然不能拒绝,那就干脆逼着眼睛瞎几把吹吧!
何平毕竟是耍嘴皮子的好手,真撒开欢儿来白话,这帮采访的还真搂不住,把对他的采访内容一删再删,才敢登出来。
什么“传统严肃文学必将在九十年代走入下坡路”、什么“未来我们将以影视化改编来扩大作家村作品的影响力”、什么“我认为国内的作家朋友应该少写一点家长里短、个人恩怨,把思想放在更宏观的角度,对抗西方文明对我们的文化入侵”、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算个吊,那帮评奖的有一个认识字的吗?不是我埋汰他们。咱们老祖宗玩文字游戏的时候,他们还撒尿和泥呢!”
大哥,请你来是让你充当文学偶像的,让广大文学爱好者瞻仰当代大师的风范的,不是让你跑我这撒疯的。
好家伙!
真是什么都敢说,这还没上教科书呢,就已经飘成这样了!
以后你要是活到七老八十,国内这帮同行还有活路吗?还不得让你给呛行呛到死啊!
经此一事,这帮媒体再也不敢找何平采访了,这哪是采访啊,分明是搞拆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