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质的事情搞定的很快,梁跃进回去跟父亲梁爱军沟通之后,梁爱军也很高兴,儿子总算是能干点正经的事业了。
现如今这种打擦边球做买卖的方式已经渐渐掀起了一股潮流,周围有点关系的都朝着这个方向使劲,梁爱军觉得这样做也比较妥当。
东北的风气跟南方比不了,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做起来已经很不错了。
梁爱军在营城印刷业经营了三十年,梁跃进提出的要求并不难办到,尤其是在这几年。
十年嗡嗡嗡造成了精神和物质的极度短缺,使得刚刚解放的人们对于书、报、刊的需求迅猛的增长着,这样就导致近几年国内的出版业和印刷业呈现了一种极度不合理的繁荣。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这时出版所需要的印刷和纸张,前者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后者属于短缺物资、供不应求,所以当时高层还特意召开过解决出版用纸的会议。
在八十年代的前半段,图书的印刷和纸张供应一直是困扰国内出版业的两大难题。
但在资源丰富的东北,这种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也受惠于出版业的火热,近两年东北各地的印刷厂都成为香饽饽,像秦拥军所在的凸版印刷厂的情况只是极少数。
梁爱军联系的是营城师范学院的出版社,营城师范学院出版社属于学院的校办企业,主要业务是给学校印刷教辅材,偶尔接点外面的业务,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状态。
听说有人想用他们的资质,每年交一笔固定费用,出版社社长、也是师范学院后勤处处长的赵长斌很高兴,不费力气就给学校创收,说出去也是他能力的一种体现。
“但你们的出版物必须要经过我们的审核,不得有宣扬反动、迷信、暴力、涩情的内容,否则我们出版社是有权否决你们的出版的。”
这是何平跟赵长斌见面的时候一直强调的话。
何平满口答应,心想怎么隔了四十年还是逃不过河蟹大神呢。
搞定了出版社的事,接下来就是图书的编组和印刷。
何平计划先弄一套“沙俄文学名著丛书”,虽说现在国内跟沙俄的关系已经闹崩了,但受惠于几十年前那段蜜月期的原因,沙俄的东西在国内,尤其是东北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译制资源也比较丰富,操作起来难度比较低。
编组这种事何平肯定不会亲自上阵的,他心里早就定好了人选,天天在人才宿舍里混吃混喝的“振开兄”是再合适不过的人物了。
“啥玩意?让我|干主编?”振开兄提高了音调,在东北待的时间长了,好好的一个诗人愣是说出了一口东北腔。
“咋地,你还不乐意啊?”
“不是,我也没干过啊。”振开兄继续推辞。
“没事,就当练手了。其他的事我联系好了,你就负责给我弄十本八本的沙俄著名的小说的中文版就行,划拉划拉市面上有的书,套过来就行。”
振开兄仿佛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这……这怎么能行?这读书人的事……如此这般,太不像话了……”
“振开兄,读书人的事嘛,都是为了传播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你这么想就不对了。”何平循序善诱道。
“不好不好,这……这成何体统,哪有这样干的。”
“五百块,只要你帮我编完这组丛书,给你五百块钱的费用,怎么样?”
振开兄脸上浮现出挣扎的神色,“这样不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