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原本想用炉渣灰、生石灰、黏土和石膏煅烧出水泥熟料,但是康家窑炉不是煤窑,而是柴窑,炉渣灰就不好找。
不过陶坊多的是用粘土烧制的废弃陶器碎片,楚襄叫人砸碎了,再用石碓磨细、过箩后,放着备用。
生石灰陶坊里有一批新出窑的,石膏也很多,先加热成熟石膏,再粉碎磨细。
原料差不多备齐,按照比例配好,就可以开始烧制了。
等待的期间,楚襄仔细“视察”了一遍陶坊,面积不大,各个窑室烧的都是陶器,单耳罐、陶翁、陶钵等。
主要供给永宁和周边的县城。
辽州的对外贸易基本为零,又偏远又苦寒,北部分布着大量的异族,西部陌山横贯,匪患不绝。
哪支商队都不爱来沾边。
辽州东边又是连绵起伏的高大山脉,南部倒是临海,但是海运什么的想都别想,那里被一批猖獗的海盗牢牢把控着。
可以说,辽州就是大燕的一座孤岛,哪天北部的异族结成联盟南下入侵,大燕可能都懒得派兵前来争夺。
反正辽州的西南有一道天然屏障,异族就是占了辽州,都越不过西南的屏障,进入中原。
不过北部异族一时半会儿不会南下,一来有陌山的阻碍,其次陌山北边的山麓下是大片肥沃的草原,各异族之间正忙着互相争抢地盘呢。
楚襄回想了一下历史,好像是厉帝登基的第三年,一支名叫箛族的异族横空出世,其首领沃木延统一各部落后,挥师南下。
细算一下,留给她的时间也不多了!
不想被沃木延的铁蹄踏碎,她得把整个辽州都建得固若金汤。
水泥烧制完毕,就一边修路一边加固城防,再建立防御工事。
就现有的窑炉数量和效率来看,是绝对跟不上水泥需求量的。
楚襄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陶坊的操作台边坐下,低头唰唰写了起来。
需扩建窑炉,分门别类,陶窑、瓷窑、水泥窑,各行其是。
过段时间定还要炼制钢铁,也需要辟出专门的钢铁炉来。
再长远些,玻璃、搪瓷之类也可以安排上。
如此一来,康家陶坊就要做根本性的改变了。
首先,得搬迁,最好建到荒僻的山坡上去。
且不说康家庄园的面积有限,建在山坡上的窑坊凭借高地势,可以不受地下水的影响,更利于保持窑室整体的干燥。
依山而建的窑坊自带坡度,既能节省垫筑斜长窑基的工作,又能利用自然的抽力,提高窑温。
何况绝大多数瓷土矿都埋在山里,在山上建窑,方便就近取土。
另外,目前的窑炉都是木材做燃料,扩建完毕还一直用木材的话,楚襄怕给附近的山头都薅秃了。
委实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用块煤做燃料是最好的,只是煤矿由朝廷把控,又开采艰难,价格十分昂贵。
康正德在的时候自然舍不得买煤用作窑炉冶炼,楚襄可不一样,她……
她也舍不得买。
她选择开矿!
系统给的那份辽州舆图上标注的清清楚楚,陌山支脉小胡子山底下遍布煤矿。
朝廷专营又如何,天高皇帝远,她爱怎么开怎么开。
楚襄写完,又看向身后候着的一群人:“陶坊坊主何在?”
一个精瘦的中年男人仓皇地跪下,“小人刘平安见过贵人。”
“从今天起,你就不是陶坊坊主了。”
刘平安大惊,慌忙磕头:“求贵人……”
“你急什么,我还没说完呢。以后你就是窑厂厂长了,负责窑厂扩建的一干事宜。”
“去城里和周边村庄招些窑工和泥瓦匠回来,过几日我会给你划定一块地方,你带着人去重建窑坊,多垒些窑炉。”
窑厂扩建?那他是升职了?
可刘平安没有开心,只觉得责任重大,贵人竟将这样的大事交托与他,他定不能让贵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