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说,不就是几个瓦剌骑兵么,何足挂齿,皇帝御驾亲征,瓦剌兵一听说不就望风而逃了么。
英宗看王振说的如此轻松,竟然就觉得这事应该是很轻松就搞定了。
想象一下父祖都曾御驾亲征塞外,认为自己亲征也一定是出师必捷。
皇帝决定御驾亲征,三天后出发。
可是明朝的大臣们可不这么想,兵部和吏部的主官都纷纷劝谏。
就三天?
三个月准备也不一定可以啊。
打仗不是儿戏,需要长时间的规划。
结果英宗不听,一意孤行,劝谏者治罪,结果朝堂再无反对声音。
这年七月,英宗和王振带着调集的大军出发,出居庸关往西开拔,号称五十万,实际估计有三十万到三十五万人。
王振对待军国大事极为儿戏,出征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本就没有细致周密的筹划,就仓促出发。
进入山区后士兵又冷又饿,物资和粮食的保障根本没有提前进行,兵士没有准备秋衣,苦不堪言。
而瓦剌听说明朝皇帝亲征,他们就先撤退,观察明军的态势,准备诱敌深入。
而王振听说瓦剌有撤军退却的迹象,就跟皇帝说是天威所致,瓦剌已经害怕的撤军了。
王振以为瓦剌军撤退,也就就坡下驴,宣称获胜,班师回朝。
可是,这问题就出在回去的线路上了。
明军应该按计划原路返回,从大同经宣化,过土木堡,经怀来城,入长城的居庸关,这就回到北京,当年成祖朱棣出征塞外就是这个线路。
不知怎么搞的,从大同出来,传令皇帝要途经蔚州,军队就来了一个右转弯,往南奔蔚县去了。
可是刚走了四十多里,军令又变了,要军队改向东行,往宣府方向走。
原来,问题出在王振身上,他想让皇帝路过他的家乡,也让家乡人看到他的地位和权势。
可是走了一段路,他想到这几十万大军,去他家乡,他在老家田地众多,万一人马踩踏他的田宅,那可就不好了。
他就又去改变皇帝的心意,皇帝对王振言听计从,就发生了这样的一日之内军令多变的事情。
其实有人建议皇帝,此时明军就奔蔚县走,然后入长城紫荆关,就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