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
因此,吴起家乡的人嘲笑他,说他心比天高,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
杀人毕竟是触犯当时法律的。
于是吴起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
为了活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
吴起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子以为吴起会赶回去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
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地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
这让曾子很看不起,便与他断交了。
心想你的母亲都死了,你都不回去看看,你这种不孝之人,实在是枉为人子。
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没有办法,又来到了鲁国学习兵法。
当时齐国攻鲁,鲁国打算用吴起为将,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表示出怀疑的意思。
吴起做了什么?
他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妻子杀掉,于是鲁国用吴起大破齐军。
吴起杀妻的行为并不为世人所认可。
当年齐桓公威震天下时,易牙杀子烹成美食取悦桓公,管仲认为这种违反人伦的举动十分可疑,以为“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桓公不信,继续信任易牙。
管仲死后,桓公有病,易牙作乱,桓公求一饮一食而不得,病死。
但是,吴起杀了三十多人和杀妻这件事情,是有疑点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把“杀妻求将”当成事实来写的;但把“母死不归”之事通过一个带有诬陷性质行为的人在背后嚼舌头的说辞来展现,则未必是真。
事实上,吴起一个人杀了三十多个同乡的事,太离谱了。
吴起虽然早年“家累千金”,但他“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家境已经破败了,家里应该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行凶杀人的门客了。
所以说,以吴起一个人之力杀三十多个人,可能吗?
三十多人是白痴吗?
洗干净脖子等着他砍?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吴起杀了这么多人,既不担心母亲被仇家找晦气,也不担心母亲生活没有着重,竟然就这么跑了?
还有,既然吴起杀了三十多人的恶行已经传到了鲁国,曾子应该会有所耳闻,但他还是收下了这个杀人弃母的凶徒学生,却又仅仅因为其母死不归就和他断绝师生关系,从逻辑上讲,根本不通嘛。
所以,所谓的“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母死不归”等罪名,只是构陷者的一面之辞,诚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