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他们不明白吗?”
“朕在玄武门之变后,朕的大唐还不是太强盛的时候,遭遇到东突厥的进攻,朕是怎么做的?”
“朕和他们签订渭水之盟。”
“这被世人诟病,但他们哪里知道,当时敌强我弱,若是强行开打,对谁最不利?”
“一时的失败不算失败,只要铭记于心,刻苦奋斗,总有成功的一天。”
“后面朕不是把面子找回来了吗?不仅把吉利小可汗抓来长安,还让他给朕跳舞。”
“朕从不在意事情的过程,只在意事情的结果。”
李世民说的没错,当时突厥攻至距长安仅四十里的泾阳,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
而对方呢?
兵力非常之多。
双方是有差距的。
这个时候大唐如果选择和突厥硬刚,这对大唐是不利的。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突厥兵后来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
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没有谁是常胜将军。”
“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成功。”
“若是当时党地区的居民明白这一点,不做出投奔赵国惹怒秦昭王的事情,他们也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地步。”
…………
白起任怎么做的?
刚刚接任的白起就是“任三把火”。
第一件事,便是开始在赵国境内散布廉颇的谣言,并花重金收买赵国的权臣,最终迫使赵王用纸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这也为之后赵国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赵括年纪轻轻,根本不熟悉战场,更多的还是依靠兵书学习行军作战,结果落得惨败,这也是“纸谈兵”的由来。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面对秦军的挑衅,赵军一改之前的防守态势,一味寻求与强大的秦军所决战,最终反而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数十天的包围使赵军精疲力尽,弹尽粮绝,促使四十多万赵军选择了投降。
“哈哈哈,这个赵括,和李景隆有的一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