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启河就把大家召集起来。
山里大多是成熟的毛竹,一般的都有三十多厘米粗,近十米高。
他们带来的工具都是石器,砍伐比较困难,只能依靠这些“利器”。
启河把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伐竹,一组负责挖竹鞭。
竹鞭有节,节部有退化的叶,节上生根。每节着生一个芽,交互排列,有的芽长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竹竿,然后逐渐发展成竹林。
启河挖竹鞭的目的,是打算带回启氏部落进行种植。
竹鞭很好找,随便哪个竹子下都能发现,每个人的藤篓里,都装的满满的。
伐竹的目的是作为材料运回启氏,但山路难走,不便于运输。
启河就想着把竹子制作成竹筏,顺河而上,也许能一举两得。
伐竹比较困难了,启河把目标选做那些新竹,口径小,竹皮不是那么坚硬。
启河特制了一把手持石锯,虽然比真的锯子粗糙了很多,但石材硬度高,轻易不会断裂。只是负责给竹子开口,比石刀石斧轻松不少。
伐倒一根,就把竹子运到小河边。
有人就负责用石刀修整,按照启河的要求做成统一的长度。
启河又让人在山间找到树藤,做绳子。他自己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些装水的竹筒,竹笛玩玩。
族人们很喜欢河做的器物。
等众人竹子伐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启河开始教大家做竹筏。
启河是第一次做,其他的人更是不知道竹筏这种东西。
启河知道大概的步骤,也看过成品,就带领着大家摸索着实践。
做好一个就放到河水里试试。不行就重新修改。反正河水很缓,掉下去的人也没啥危险。
慢慢试,慢慢改,等竹筏成功了,族人们也学会了操作竹筏。
启河觉得这些竹子还是不够,就让众人伐了数十根大的竹子,整根拖到河里。看着整根的大毛竹绑在竹筏后面,启河很自得,这办法还不错。
转眼他就懊恼了,逆流而上,撑竹筏很费力啊。
叶氏的几个人可没心思关注启河的担心,他们这一路跟着启河来对了,能跟着启河这个聪明的人学习制器,感到很高兴。
更重要的是听启氏的人说,这些挖回去的竹鞭是宝贝,能长出很多的竹子和竹笋。
竹笋就是食物,等回到叶氏,要让所有的族人也都来伐竹。
又过了一天,启河感觉竹子差不多了,就宣布回启氏。
一行二十一人,分乘四个竹筏,人人都拿着一根竹竿站在竹筏上撑水,后面的几个竹筏依次跟上。
每个竹筏后面,是连接一起的浩浩荡荡的毛竹大军。这条小河从西向东,河水很平缓,全程需要几人用竹竿撑着走。
启河不担心速度,他担心前面出现激流和瀑布,还好一路过来,河水落差很小。
路上能时不时的发现被拦住的毛竹,启河就让人理顺弄到后面。
虽然竹筏沿河上行如龟速,可水路比翻山快多了。
太阳刚刚转西的时候,河流就穿出了山林,前面看到一片长满野草的平原,启河松了口气。
在一片浅滩处,启河招呼大家靠岸,把藤筐从竹筏上卸下来,用竹筏停在河面截留住后面的竹子。
浸了一天水的毛竹很重,需要几个人才能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