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报那是什么级别?
那可是真正意义上国家主办的报刊,上面的所有内容都代表了国家的态度。
当初陈宏富的事情闹出来了之后,他很快就受到了上面的调查,停下一切的职位,这正是国家态度的表现。
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国报出来,就在陈宏富教授被带走了之后,很快国家代表的央报便开始了报道。
与此同时,上面派下来的央台记者也在第一时间下来找林有才校长谈话采访。
这一切都在说明,这事已经闹大到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
邓晓冬有些心惊胆战的打开了民族央报。
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大大的写着他们学校和陈宏富教授的事情。
标题又长又醒目!
赫然写得是——《为华夏读书有什么错——那些向洋人下跪的教授,不配为站着的学生讲课!》
报纸里大篇幅的内容更是看得邓晓冬触目惊心!
只见报纸里是这样写。
“在余新高等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高三冲击百天高考大会,也是感恩励志报告会上,校方邀请了首都师范学院的副教授陈宏富进行演讲。”
“他公然对着台下的年轻孩子们说,读书就是为了和国外优良基因相结合。读书就是为了钱有钱,就有一切有一位学生听不下去奔上演讲台后大声疾呼,我们华夏人努力学习,是为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台下的孩子们热烈鼓掌,其实为这位勇敢正义的学生加油鼓劲!”
“但是对于这陈宏富教授,打着读书就是为了和国外优良基因相结合,读书就是为了钱,有钱就有一切的口号。”
“我们很想问一句,对着台下十几岁的中学学生传播这样自我种族歧视人格畸形言论的陈宏富,为什么可以留在教育界?”
“而这样的人却还开过1000多场教育讲座,对着学生传递极端扭曲价值观的言论教育,现在这些教育界中还有多少个陈宏富呢,教授在演讲台上胡说,结果学生却上台弘扬正道,如此荒诞的事情,居然不是发生在百年前,而是在2023年!”
“仔细想想,实在不由得叫人悲从中来,而更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发表了这样的奇葩言论的陈宏富在教育界的地位却是如此之高!”
“陈宏富,首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特聘专家,曾获得省高院校首届省级教坛新秀、首都师范大学荣誉校友、首都师范学院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10家教师等荣誉称号!”
“陈宏富,曾主持或参与厅级以上课题八项,横向课题三项,在我国教育,学刊,教育与职业和上海教育,科研等省级以上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不禁令人疑问,就陈宏富这样的教育界败类是怎么得到如此多的荣誉和地位的教育界的考察评审是怎么做的?”
“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1911年在当年的东关模范小学,面对着满堂的莘莘学子,一个姓魏的校长也曾问出过类似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有人说,为了知书达理,有人说为了出人头地,有人说为了富贵荣华。”
“还有人说,为了报仇雪恨,把外国人赶出去!”
“但有一个学生给出了迥异于他人的答复,他说,我为了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当时还是青葱少年的学子,就是日后我华夏国的缔造者之一,我们永远敬爱的伟人!”
“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当类似的情景再一次照进我们的现实中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既愤怒又高兴,愤怒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中,有些以园丁自居的人道德之败,坏品性之低劣,已经完全配不上为人师表这4个大字!”
“他们虽然在讲台上站得高高的手里拿着的麦克风,把声音放得大大的横飞的痛心子,把那张有脸映照得红红的,但他们的灵魂之处散发出来金前腐蚀的味道,却只能把台下的学生和旁观的我们熏得反胃做呕!”
“高兴的是,有学生上台对陈宏富的胡说八道予以了驳斥,并勇敢的表达了正义的声音,与此同时,现场的其他学生报以他的也不是冷漠或嘲讽,而是掌声和喝彩!”
“在这会说出我们华夏人努力学习,是为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学生身上,在台下为这位学生鼓掌的同学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的恰恰是当年梁先生在少年华夏说当中描绘的那群华夏少年的形象!”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华夏,与天不老!”
“壮哉我华夏少年,与国无疆!”
“和这样美哉壮哉的中华少年一比,陈宏富这样的教育界败类,不过就是历史垃圾堆里的一颗尘埃罢了!”
“说句心里话,无论是就这件事情也好,还是之前曾经发生过的极其类似新闻。我觉得在树立正确三观这个事关华夏教育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现阶段不光是学生需要,一些老师更加需要!”
“如果不是以年龄和履历,而是以本心和理想作为衡量标尺,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今天一些老师和学生们所处的位置完全应该对调一下。”
“应该让那些,所谓的讲师,教授坐到台下去,好好听,一听台上学生们的声音,好好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