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将人类的目光聚焦在物质本身,
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核到质子和中子,再从质子和中子到夸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始终没有规避人类这个观察者的主体。
而在叶知寒看来,以人类为观察者的物理理论,已经不满足于人类接下来的科技发展。
而弦论,则是最接近本源的物理学思想。
因为,组成这个宇宙的基本单元,未必是人类可以观察且检测到的。
西方物理学家认为夸克就是基本粒子,无法再分,
那是因为人类能够观察到的最小单元只有夸克了。
这是人类的极限。
而如果就此贸然的认定这就是组成这个宇宙的基本粒子,并展开一系列的量子推演和研究,那多少会让人有些空中楼阁的担忧。
但弦论不同,因为基本弦是人类所观察不到的,只能通过侧面的现象进行推演。
题外话,
这个中西方在十字路口的道路选择,也体现着中西方哲学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差异。
西方坚信眼见为实,所有的科学发展道路,严格围绕着观察展开。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下的“科学观”。
如果说西方更偏向唯物主义的话,华夏就更倾向唯心主义。
天人合一的科学观,让华夏成为了地球上所有族群中最成功的农耕文明,并且延续了上千年全球霸主的地位。
相对于西方更关注亲眼所见,华夏则更喜欢思考本源、本质的东西。
当然,在数千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下,许多更加理性科学的内容被扭曲成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条,逐渐沦为封建糟粕。
但在这封建糟粕的表象之下,则留存着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
你要是给外国人一方潭水,他想的一定是一头扎进去,或者搞点什么极限运动。
但如果给华夏人一方潭水,那他指不定给说几句类似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话出来。
所以,也不是西方选择了量子物理,而是你让他研究弦论,他还真不擅长。
午饭用完,几人趁着午休时间调整着下午的会议内容。
对于太空高能物理的研究是一个庞大且系统的工程,后面课题小组确定之后要开专题会议进行辩证,所以叶知寒也就不再占用这个短暂且宝贵的午休时间了。
……
下午三点之前,所有参会人员都陆续到场。
经过了中场休息后,船舶制造厂和船舶军研所的人也不似早上开会时那么迷茫。
“我们船舶科研人趁着这个午休,针对人造暗礁的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目前有几个方案。”
“一个是用填海造陆的方式,在第二岛链附近搭建人工暗礁区,来阻拦航母编队的通航。”
“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货轮航行,算是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