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第一天圈好地后,第二天就开始挖坑。
郑老四又被派出去联系各种材料。
这次的格局是夫子定的,盖了一个三面围合的造型,夫子说这样他站在院子中心能看到所有的教室,便于管理。
旁边还围了个运动场,有跑道,蹴鞠场,还有箭靶,也可以跑马。
还有些功能不明,夫子说以后开学了再根据需要慢慢弄。
最后还出人意料的开垦了一块菜地,夫子说自己也要吃饭的,以后就交给孩子们打理。
好嘛,学生还没进校呢,活儿都安排好了。
这次盖房很多都没花钱。
木头是村里人去山上砍的,盖房的人工是村里人自发组织的,要不是王老太太坚持,他们午饭都不打算吃。
三排二十一间房子,十来天就盖好了。
剩下的就是木工活儿,郑文承又跟着师父回来了。这次的活儿简单,没有多少家具,就是门,桌子和椅子。
又不怎么赶工,只需先赶出两间来能上课就行。其余不着急,所以师徒俩就打算自己慢慢干。
而且,郑老二说话算话,在郑家靠近学堂的那边,给夫子盖了个六间房的小院儿。
郑老二说盖六间的时候,夫子还客气了下:“不用那么多,三间就够了。”
结果郑老二说:没事,先空着,后面再来夫子就不重新盖了。
“好吧,是我多虑了。”夫子忍不住自嘲。
学堂盖好后,夫子特意要求得有揭牌的仪式感。
门上的牌匾是夫子自己所写的“郑家学堂” 四个大字。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夫子拿一个绑了红绳的棍子,一把挑开盖在牌匾上的红布。 “我宣布,郑家学堂开业了。”
顿了顿,又说:“这里有你们的希望,你们的未来。欢迎大家来这里学习。”
好吧!这句话说的还挺精简干练。村民们早就等着了,纷纷把自家孩子往前面推。
“哎哎哎,别挤别挤,有想入学的都来我这里登记。”郑老二在一边大声喊。
大家哗啦一下又把他围住了。
“大家听我说。”郑老二做了个停止的手势。
“首先感谢各位帮忙建房,咱们这个学堂不收村里人束脩,但有几点要求希望去学的人要听清楚。”
“首先,每年收两次学生,春天和秋天,满六周岁到十五周岁的都可以报名。”
“其次,进来上学要遵守学校规定,轻易不得请假,没有正当理由,不许在学期没结束的时候退学。”
“第三,不收束脩,但是笔墨纸砚要自己准备。”
“第四,在学校里教什么家长不能干涉。”
“第五,规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由我来定制。”
八月心里默默吐槽:就差一句解释权归我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