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昨日太累,沈桥一夜好眠,等到村里鸡鸣声遍地响起,沈桥方揉着眼睛下了床。这时天边才微微泛白,约莫五更天的样子。
洗漱后,沈桥照例做了早饭,吃完,给两个孩子在灶上留了饭。昨晚她已经叮嘱过孩子,她今日去镇上,让他们好好在家看家,还答应给他们买糖吃。想来现在极少有机会吃到糖,两个孩听了高兴的像要过年似的。
山间清晨,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翠绿的山林或浓墨或淡彩,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写意画。朝阳从东方的群山之间露出一弯日光,给山林披上了一抹似有若无的红纱。
棠樾村在深山里,要绕过两座山才能到最近的镇上,步行单程就要一个半个时辰,因此,平常无事,村民一般不去镇上。有事也尽量赶在逢一逢五的日子去,这时候,镇上的空场会举办大集或庙会。许多村落的人都会去,或买点油盐酱醋、生活用品;或将家里养的牲畜种的菜拿去卖,换点家用钱。总之,非常热闹。
今日恰逢十五,沈桥打算买点粮食日用,顺便看看有没有可以赚钱的门道。
沈桥动身早,一路上也没遇到几个村里人。她步行走着,即使紧赶慢赶,到镇口的时候,日头也已经半悬了。
捶着酸疼发胀的大腿,沈桥抬头打量这个叫“留侯镇”的地方。
第一印象,很破。
第二印象,很土。
据说前朝的一个侯爷曾经过此地,因风景秀丽,流连忘返,在此驻留三个多月,一时传为美谈。此后,这个镇子遂改名为留侯镇。
沈桥看着这低矮的城楼,破旧的城门,黄土夯筑的城墙,心想,嗯,这个侯爷的审美真质朴,看不懂,看不懂。
一路走来,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攒动,大多数人都穿着粗布麻衣,颜色寡淡,不少人身上还打着补丁,面黄肌瘦的,一脸被生活磋磨的苦相。大兴朝的战乱刚平定,之前的连年征战掏空了国库,更苦了普通百姓,徭役,赋税,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沈桥的男人就是服兵役死在战场上的。
沈桥先去空场转了一圈,这是镇上流动摊贩摆摊的地方,不收摊位费,先到先得,只有逢一逢五的集市或庙会可以摆,里面大多都是乡下人和小商小贩在买卖东西。
还有许多卖吃食的,馒头包子烙饼,面条馄饨菜粥,南北的食物种类都有涉及,但远谈不上丰富,沈桥不知道味道如何,看样子走的都是便宜量大的路子。毕竟镇上的有钱人有限。
还有许多乡下人来卖东西的,家养的鸡鸭鹅,山里的野鸡野兔,地里长得青菜干菜野菜,还有林子里的菌子蘑菇,还有些竹编制品和干柴,可谓是应有尽有。
此外还有些是卖各种家居用品和手工艺品的,手帕梳子纸伞,糖人泥人瓷娃,沈桥还看到有起名算命代写书信的。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留侯镇面积小,商业也不发达,并没有像县城或府城那样规划专门的坊市,除了空场只有两条商业街,街上集中了吃穿住行用的铺子,只是价格较贵。沈桥要去的米粮铺和糟坊就在其中。
精米十二文钱一斤,白面十文钱一斤,沈桥各买了五斤。
糙米和小米比较便宜,都是六文钱一斤,高粱面五文钱一斤,这些是农家的主粮,沈桥各买了十斤。这一下子就花了二百八十文。真是肉疼。不过这些杂粮配着野菜菌子,省着点,应该够吃两个月的了。
将粮食收好放进背篓,沈桥进了专卖油盐酱醋的铺子,这里叫糟坊。买了点芝麻油、菜籽油,又买了两斤粗盐,和酱醋,这里还有卖芥末、花椒、陈皮、桂皮、食茱萸这些古代调料的,沈桥也买了一些。零零总总,又花了一百文。
来到这里沈桥才知道,古代是有芝麻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的,只是大豆油基本都是上层人吃,动物油脂也是,因为肉贵,所以能经常吃的平常百姓很少。
随后沈桥又去了肉铺,给家里人割点肉补补,天天吃野菜,她脸都快绿了。镇上有两家肉铺,一家叫李记,摊主是个五大三粗的黑胡子大汉,但摊位却收拾的干净利索,肉也分门别类,摆放的很是齐整。看样是个胆大心细的。
另一家叫郑记,是夫妻档,虽有两个人,但那肉却随便的摊着,地上的血水积了一大摊,也没人收拾。沈桥看了一会,发现那个男的不咋出声,只负责切肉称重,女的却是个能说会道的,把顾客夸得笑容连连,但价格却是分文不让。
“老板,请问您这猪板油怎么卖的呀”沈桥客气的问。
“十五文一斤”黑胡子大汉惜字如金。
“好,那您给我割两斤吧”
“五花肉呢”
“十二文”
“来一斤”
“好”
沈桥看了看旁边堆着的大骨头,又问“您这骨头咋卖呀”
大汉看了眼肉被剃的干干净净的骨头,“一文钱一斤,没肉”
“哦”
沈桥付了钱,那大汉利索的将猪板油和五花肉分别包好,又裹了一层油纸,随手又拿了两块筒子骨放在一起,递给了沈桥。
“那个,老板,我没买这个。”沈桥有点莫名其妙。
“送的”大汉说完,也不看沈桥,低头拿起抹布去擦砧板。
“谢谢老板哈,生意兴隆”沈桥认真道谢。
只见大汉头也不抬,只摆了下手,又去擦刀。
沈桥心想,这老板真是个有趣的人。
买完肉,沈桥给孩子买了点饴糖,也就是麦芽糖,又买了些菜种,现在的天气正适合种菜,等过段时间就有各种青菜吃了,再配上一些山珍野味,想想都觉着心里美。有了好吃的东西,生活都有了盼头。路上看到有卖竹制品的,很便宜,沈桥又买了三个大的圆形簸箕,打算之后用来晒蘑菇。
本来沈桥还想买些黑陶罐,用来腌菜,但想着现在连菜种还没播下,也不急着用,就想着下次再买。思忖着未来的打算,就走到了镇口。
来的时候可以走着,但背那么多东西回去可不行。所以即使不舍得,她还是掏了两文钱,做村里赵大爷的牛车。
“哎呦,桥娘这是买了多少好东西呀,让我们瞧瞧”王二嫂子说着就要掀沈桥的背篓。
桥娘避一下,将东西放到牛车上,说“腌咸菜的陶罐子,王二嫂也想要?我三文钱买的,看在我辛苦背来的份上,五文钱卖给你如何?”
沈桥少有与人红脸的时候,一直说话温温柔柔的,所以王嫂子才经常拿她打趣,今天不知怎地竟怼了回来,倒是叫她一愣,随后反应过来便嗤笑一声道“破罐子还想讹我,你当我是冤大头呀”
旁边的李婶子看到王二嫂对老秦家的小寡妇发癫,又见沈桥瘦弱的身子背着一筐东西,脸色苍白,摇摇欲坠的,顿时有些心疼起来。想着她刚死了丈夫,又被分了家,孤孤零零,也怪可怜的,便想着帮忙说句话,遂促狭的对王二嫂说“我看你这头确实挺大的,倒是和那罐子差不多了。”
说罢大家都好奇地向王二嫂看去,只见一颗圆滚滚的头,端正的坐落在她矮小发胖的身躯上,面色黝黑粗糙,确实和那黑陶罐子差不多。众人顿时笑作一团。
王二嫂子见打趣沈桥不成,还被众人笑闹,气得要死,猛地往牛车后面一坐,大声说“笑,笑,笑屁笑”。谁知,这一坐,车身下坠,缰绳一紧,牛被勒的白眼上翻,痛苦的长哞一声,众人见状笑得更大声了。
在轻快的氛围中,一行人在午后终于回到了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