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完吴老等人,姜宁动身到各处庄子查看粮食收成。
奶奶王氏帮她管理各处庄子,爷爷江老头帮忙积攒种子,哥哥大宝儿帮忙训练后备军。
“奶,粮食收成怎么样啊?”
“皇庄的粮食都熟了,我让他们继续种玉米和红薯了,隔壁种蔬菜瓜果的庄子也可以收割了,种细粮的庄稼还没熟呢。”
姜宁细细思索,目前只有皇庄的粮食可以用,根本不够用啊。
不过吴老等人安置百姓、统计数据还得一段时间,即使数据统计好了,也可以分次拨粮,她完全可以打个时间差。
“奶,咱们得继续收庄子,周围所有官员的庄子,咱们都占了,招人种田,全种玉米和红薯。
你可以找康老要人,他正好负责以工代赈,我们招人种田也算安置难民了,正好给难民们做工的机会。”
姜宁又去找爷爷江老头。
“爷爷,您这里攒多少种子了?”
江老头一脸纠结,“种子是攒了不少,但咱们得继续种田啊,还要再收庄子,继续种田,能够用就不错,攒不下什么了。”
姜宁笑道:“爷爷,我带种子过来了,咱们这里种田都用我带过来的种子,至于攒下的种子,不要用,您派人给我送去。”
她的庄子都用空间种子,产量会更高,这样培育的种子才更好。攒下的种子给百姓发下去,慢慢改变这里的品种。
江老头松了口气,“嗨,你早说啊,我还犯愁呢,怎么算也攒不下啊,你奶奶还骂我,说是我法子不对。”
姜宁:哈哈,爷爷,你真惨。她爷爷就是妥妥的妻管严。
姜宁在庄子溜达一圈,留下了足够多的种子,又把一口口大缸填满泉水。
大家早就养成了习惯,她调制泉水的时候都不会过来,他们一直认为姜宁手中有秘方,绝不能泄露。
忙碌中,时光眨眼即逝,不知不觉已来到了五月。
从津门到都城,几百上千的村庄渐渐有了人气,越来越多的百姓回到了家乡。
京城也有了烟火气,李员外和张东家接到姜宏远的信,欣然来到京城。
他们不止拖家带口投奔而来,还带了不少的亲戚朋友,其中不乏商人地主。
姜宏远到城门口迎接,拉着二人热情道:“李大哥,张大哥,你们可来了!”
二人受宠若惊,现在今非昔比了,姜宏远不再是逃荒的难民,而是姜家家主,是赶跑鞑子、占地为王的封疆大吏!
“二少爷,我们可不敢当您一声大哥啊。”
“嗨,我们什么交情啊,客气什么?快进来,以后京城的建设还指望你们出一份力呢。”
姜宏远亲自帮忙安置家眷,让李员外和张东家在亲戚朋友面前甚是有面。
姜宏远设宴款待几人,酒桌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几轮下去,众人熟悉了不少,渐渐放松下来。
张东家道:“我还是干老本行,做皮货生意,正好我在南边有铺子,以后南北的皮货生意就交给我。”
李员外也不甘示弱,“这两年,我也没闲着,在津门开了瓷器铺,我在京城继续开瓷器铺子。”
跟着一块投奔而来的商人们纷纷介绍自家的铺子。
姜宏远眼睛越发明亮,嘴角都咧到了耳根。有了人烟,有了商业,京城发展起来指日可待。
江燕那边的琉璃工厂蒸蒸日上,第一批生产的琉璃早就销售一空,挣了个盆满钵满。
江燕数着日子回京,她闺女生日快到了,宁儿的及笄礼她当娘的一定得参加。
姜家势力越来越大,姜宁又是手握大权之人,旧部们纷纷提议大办及笄礼。
姜宁三口都不是讲究排场之人,自然委婉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