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最终还是写了封信给他,有一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青谈恋爱的感觉。
温馨的院子,熟悉的房间,姜宁这一夜睡得很熟,扫清了浑身的疲惫。
鸡鸣时分,她准时起床,安排大家干活。
乡亲们聚在一起,好奇地张望着,大家兴奋地天不亮就醒了,到现在都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
姜宁敲锣喊道:
“乡亲们,看到那边大片的田地了吧,以后那片土地就是大家要种的田了。
一会分到了田地,各家先浇灌一遍水,这水可不是普通水,是我们姜家调配的配方水,浇灌了它,良田至少一年四熟。”
“哎呦,那得种出多少粮啊?”
乡亲们惊滞,他们从未听说一年能种好几茬的田地。
姜宁敲锣,“还会给大家发种子,我们主要种玉米和红薯。”
“那是什么东西?”
“没听说过啊。”
大家交头接耳,姜宁示意大家安静,继续道:
“以后大家留下自家吃的口粮,其他的我们会按照产出的粮食斗数给大家发工钱。
大家放心,我们的良田很高产,一亩能产出四十石粮食。
以后大家都能吃饱饭,各家可以一日三餐,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谁家田地打理的好,产出的粮食多,就能挣更多的工钱。”
“四十石?我们一亩地也就三石粮食,这,这是真的吗?”
姜宁笑道:“等大家种上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好了,现在来我这里报名,说一下各家有多少壮劳力,多少老人孩子,我给大家分田地。”
还好他们五行山的人算数都不错,姜宁带来的几人帮了大忙。
她只负责算各家分多少亩的田地,其他测量分配工作,自有大家去做。
普及教育真的帮了她大忙,他们五行山的人出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多好干活,仅仅一个上午,各家土地划分完毕。
姜宁指着一口口大缸道:“里面是我调配的浇地水,下午大家挑水把地浇透澈了。
绝不能偷懒少浇水,这是养地的水,浇少了你们家的田地就会产量低,若是被我发现,会把这样的人家送回万家村,另外雇人。”
“姑娘放心,我们绝不偷懒。”
“您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那些有小心思的人家立马收起了小心思。不怪乡亲们想偷懒,在他们看来,这么好的良田哪用浇水啊,就没见过这么种地的。
不过姜宁这么一说,他们想到了亩产四十石,瞬间浑身充满了干劲。
姑娘的法子说不定是对的,他们以前产量低,很可能是没浇透水!
乡亲们一桶桶地挑水浇灌,几岁的孩子也跟着大人干活,挑不动一桶就挑半桶。
姜宁等了两日,这么多的田地,乡亲们起早贪黑,足足干了两日才浇灌完。
乡亲们聚在一块,笑得嘴都合不拢,眼角的褶子叠了好几层。
“浇水后土质变好了,我从没见过这么肥的田。”
“土地松松软软的,都不用怎么翻地。”
“这土地定能高产啊!”
姜宁:“这里是种子,分了种子,大家就可以开种了,大约两个多月就能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