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个月,塑料厂很快就投入了生产中。
宋沛年规划第一批产品生产塑料盆和塑料桶,尺寸大小不一,其中一套桶和盆的尺寸还特定了尺寸,为的就是卖给各大高校住校生。
除此之外,还特地生产了一批大红色的盆和桶,盆底和桶面都有一个更深颜色的红双喜字,这批货特供给了百货大楼。
为此,宋沛年还花钱找人写了几篇软文刊登在了各大报刊上,其中一篇《新时代婚礼》,其中他们塑料厂的红盆红桶占了照片的主位,一对新人反而沦为了背景板。
别说效果还不错,不少新人将这两样东西纳入了结婚物品中,毕竟这玩意儿相对于搪瓷的来说,便宜不少,但是看着同样十分喜庆且实用。
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两样东西加上配套的漱口杯等都成为必备品了。
卖给学生的盆桶套装率先供应给了学校便利店,谁都没有想到中间牵线搭桥的竟然是宋小弟的女友章音。
说到这事儿,宋沛年还有宋四妹隔两天就要被宋母唠叨一遍,因为家里就他们两个还单身。
宋沛年推辞工作太忙,没有精力交友,而宋四妹则是三哥不急,她也不急。
宋沛年:
后面为了继续卖货,宋沛年还买了几张大闹天宫孙悟空插画的版权,将几乎全华夏人都爱的孙猴子印在了盆底。
根据销售数据来说,这款孙猴子盆还卖的挺好的,宋家的三仔也特别爱用这个盆,每天早上洗脸磨蹭的时候,李春惠只要说一句她将大圣的盆子收起来了,三仔总会快速冲过去洗漱。
塑料盆毕竟属于百货类,供货几乎都是各大商超,为此,宋沛年招了好几个销售,都是为人圆滑,会说话会办事的。
等塑料厂稳定之后,已经是两年后了。
期间宋沛年又送出去了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分给宋母还有宋大哥他们,为感谢他们当初送钱之举。
----
叮铃铃~
宋父骑着自行车奔向纺织厂家属院,家属院的邻居们纷纷都给宋父打起了招呼,一个二个笑的一脸热情洋溢,搞得宋父一头雾水,这是咋回事呢,往常也没见他们这么笑啊。
宋父实在受不了这诡异的微笑,搞得他差点儿栽倒沟里去,一脸疑惑下了车,开始推着自行车往前走。
没想到这更引起了周边邻居们的围拥。
“哎哟,老宋,你家老三出息了哟,你们老两口现在可享福了哟。”
“那不是,你们家老三,是我们这片最有出息的孩子了哟。”
“怪不得当初要将你家老三留在家呢,还是你们老两口有眼光。”
“”
宋父听的一脸懵,这都是咋了,刚开始那个制造厂开起来的时候,邻居们都挺热情的,时不时就要问问招工的事儿,或者没事儿就会说上两句他家老三有出息。
可自从老三贷款了几十万盘下了那个塑料厂,再也没有邻居说过他家老三的好话了,全都是狗胆包天,不知天高地厚,早晚赔的内裤都没了。
老三也一度成为了家属院的反面教材,每次教育家里孩子脚踏实地的时候,总会将自家老三给拖出来做个对比。
这今天好话一篓子,这是咋了。
很快,就有人为宋父解了疑惑。
“老宋,你家老三买车了,四个轮的,这是我们家属院第一个买车的吧,你可享福了。”一辆车就要好几万呢。
“对咯,老宋,啥时候也让我们坐坐你家老三的车呗。”
宋父明白了,感情是大家知道他家老三又挣钱了啊。
一句又一句恭维话扑面而来,宋父也含笑谦虚起来,“没有,没有,我家老三也就是脑袋灵光了一点儿”
只字不提坐车的事儿。
“你们一家子真就靠你家老三起来咯。”
宋父听到这话,十分赞同的点头,那可不是,家里几个现在真的是靠老三立起来了。
制造厂的生意好,订单多,几个兄弟姐妹工资高,分红也多。
不仅如此,老家那边的大小媳妇儿也靠着这制造厂赚了钱,听说好几家都起了砖房。
年初,家里几个孩子都在外面买了房,老大和老二都搬出去了。
现在家里住着老三老四还有老五,外加他们老两口。
日子顺心,生活方面饮食也好,他感觉自己也都年轻了好几岁。
当初那个老道士的话还真的没有说错,老三真的让他们宋家换了天地。
这边,宋沛年已经带着宋母还有几个孩子绕着德安市转了好几圈了,除开他这个司机,所有人的热情丝毫不减。
宋母额前的碎发被吹的乱飞,满脸兴奋,“你这车买得好。”
以前哪敢想啊,自家能有小轿车,几个儿女都在她和老头子身边安了家。
宋沛年握着方向盘,嘴角含笑,“娘你当初不是说我败家吗,花几万买个铁疙瘩。”
宋母当然不承认自己说过这话了,直接含糊转移话题,“你一会儿去厂里,还是回家?”
宋沛年想起厂里那一摊子的事儿,说道,“还是去厂里吧,我看看他们做的模具怎么样了。”
塑料厂年前的时候就开始制造塑料发夹,颜色鲜艳,价格比起手工的那些发夹,便宜了不少,很得年轻小姑娘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