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唐治给出了缓冲期,这些科目明年就参考,但不作为录取的标准,只作为主科成绩的辅助。主科成绩相仿,副科成绩悬殊的,那高下就有区分了。
真正让这些杂科成为主科成绩,要在六年之后。
可是,这时候的学生们可没有应届适龄之说。
许多学了一辈子旧科,还在孜孜于考试的人,原来的东西都没学明白呢,再增加新知识,他脑子怎么够用?
教书先生们很多也不精通这些知识,那朝廷就必然会增加精于这方面知识的先生,抢他们的饭碗。
唐治大概是打算死猪不怕开水烫,要捅篓子干脆一次捅个贪的想法。
他推行科举改制的方面还不只于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的调整。
科考方面,他推出了“誊录制”。
他的祖母贺兰曌发明了科举“糊名制”。
阅卷官不能再看到考生的身份、姓名了。
以前,能一眼就看到考生身份,他和我老乡啊?加两分。
他是我老友后人呐,加两分?
他是我政敌之子啊,扣两分。
他给我送过礼啊,加……
考官上下其手的地方很多。
贺兰曌发明了“糊名制”后,一下子将这种取决于考官个人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但是很快就有人想出了应对的办法。
他们会收买考官,然后在考卷上做个记号,比如貌似不经意地留下的一个墨点儿。
考官看到暗号,便知道这是谁的卷子,依旧可以上下其手。
只不过,“糊名制”已经杜绝了相当多的不公平现象,只是防不住一些拥有特权,能和考官搭上关系的一些人。
而现在,唐治再度进行改制,推出了“誊录制”。
“糊名”加“誊录。”
考试后,随机抽取文员小吏,随机分派试卷,逐份抄写,考官看的是他们抄写后的试卷。
考官看不到暗号了,也无法从笔迹认出熟识的晚辈,就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
狄阁老看到这里时,不由得拍案叫绝。
唐治抢了他的宝贝孙女,一直看唐治不太顺眼的,看到唐治这一妙计,狄阁老还是大为激赏。
此时,唐治与楼士德、狄阁老两个大胖子正在同心阁吃茶。
“呵呵,狄公谬赞了。这个法子,的确能更进一步,让科考更加公平。但是想作弊,还是有办法的。”
狄阁老一怔:“都这样了,还有办法?”
唐治微微一笑:“如果,在文章中,带出事先约定的一句古话,或者在文章中,用某个特定的通假字,来代替某个地方使用的字,那么考官若是不公,见了这等暗号,还是会知道这是需要自己关照的人。当然,如果凑巧了,可能也会成全了不相干的别人。”
狄阁老一怔,叹息道:“不错不错,果然世上就没有天衣无缝之法。”
唐治道:“虽然没有天衣无缝的办法。不过,朕会加强舞弊的惩罚,现在……太轻了。加重惩罚,同时,在六年之后,主科已经不再是道德文章这一样,它的分数只占总分数的几分之一,便是有人能用这种方法作弊,如果其他各科太差,这科全是上佳的满分,又有何用?如果,此人就是文章不好,其他学识极好,那么,便是在文章上作了点弊,朕也不是不能接受。”
楼士德捧着新拟定的科举革新策略,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双眉微蹙,脸色凝重。
唐治道:“楼公以为如何?”
楼士德出身寒门,应该是更拥护这个政策才对。
但他脸色凝重,似乎疑虑,所以唐治特意问了一句。
楼士德道:“陛下这新政,是利国利民之善政。但,科举之制从出现到陛下这里,已历经五代百年,方有今日局面。缘何?阻力太大。
科举,就是改变士族一家独大之局面,但,正如攻城,围三阙一,始终给士族留了一条出路,才没有逼得他们疯狂反抗。”
楼士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指了指唐治的新政,道:“增加科举科目,加重作弊惩罚,采取保举连坐,实行糊名和誊录。
还有出题官与阅卷官分离。出题官由皇帝指定,一经指定,立即锁院隔离,受命出题后,科考结束前不许擅离一步。阅卷官舞弊则斩,而且每一张考卷,都要两位考官双重评定……”
唐治道:“这样不好么?这才能以最大的公平,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论权贵、寒门、平民,任何阶层,都能相对公平地参与到科举考试中来。”
楼士德苦笑道:“老臣自然是非常赞同的。可这样一来,士族就只能与寒门、庶族公平竞争了。臣担心,会有人心怀不满,趁机兴风作浪。”
唐治微笑道:“朕知道。朕不但知道,而且朕还料定,本来会从新政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很多寒门、庶族的读书人,会被他们蛊惑的,成为激烈反对新政的急先锋。”
本就出身寒门的楼士德深表赞同:“是的,他们可以说,增加杂科,对士族有利。因为士族有人有钱,而寒门士子只是读圣贤文章都花销不起了,哪有能力学习这么多知识。
他们还可以说,糊名誊录,考官拿到的卷子都不是你本人所写了,有权有势的人家,有的是办法从中舞弊,苦的只有穷苦读书人……”
唐治转向狄阁老,道:“狄公以为如何?”
狄阁老道:“四代帝王,将科举之制从无到有,一力推行,如今到了陛下手中,是该更进一步的时候了。”
楼士德忧心忡忡地道:“如果有心人鼓动天下读书人,明年改元的恩科,纷纷罢考,陛下如何收场?”
唐治道:“所以,朕打算在改元之前,再下一次江南。江南,是如今最大的生源所在,只要稳住了江南,谁还会罢考?凭白把机会,让给本来就占有优势的江南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