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抗老化剂就没有吧。
这么将就着,反正大家都是啃窝窝头的时候很难想象御膳是什么滋味。
无论如何,哪怕是没有添加抗老化剂的橡胶还是要比牛皮底耐磨多了。
至于这三块硫化好的橡胶,鲁斌准备一块拿来钉车轮,其他两块拿来做鞋底给岛上的居民穿。
额,其实岛上都是土路,车轮有没有橡胶无所谓。
反而是欧洲本土石板路比较多,橡胶完美匹配车轮。
鲁斌把橡胶裁成车轮一般宽的皮条,然后覆盖在上面一圈,用钉子钉了进去,然后驾着车试了一圈。
额,怎么说呢,减震没有感觉出来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安慰是车轮应该更耐用了。
剩下两张大胶皮鲁斌交给哈里,让他统计好第一批居民的脚掌尺寸,然后让斯蒂文兄弟的母亲做几双羊皮橡胶拖鞋。
款式直接参照自己之前做的那双,不过有了工具和懂点缝纫技术的女人加持下,卖相应该会好很多。
这一批不够有弹性的橡胶就当废物利用…啊…不…给居民发福利了。
等下一批次的胶皮改良一下硫化的时间,再想着出口的问题。
这需要不停的做实验控制时间和原材料等变量,于是鲁斌干脆又多做了几个模具,同时晾晒大量的生胶皮。
等到10多块胶皮晒好后,鲁斌迫不及待地就开始了实验。
这次学乖了,每次只放一块胶皮进去,掐着表先从硫化10分钟开始实验。
鲁斌戴着一个自制的口罩在炉子好几米开外焦急地等待着。
时间一到,鲁斌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炉子,用叉子取出胶皮,挂上另外一块。
第一块胶皮取出来后,鲁斌放到地上用脚踩了踩,又拿起一块石头在上面反复地摩擦。
最后发现,这个尺寸的生胶皮经过10分钟的硫化,其内部还是生胶状态,外面也比较软没有硫化完全。
用纸笔记录好实验数据之后,鲁斌把这块胶皮放在一边,等着下一次回炉。
30分钟后,鲁斌打开炉子,取出第二块胶皮,又是一轮实验后,还是一样的问题。
这次比第一次好一些,外面一层已经硫化了,里面还是有些软。
记录好之后,鲁斌紧接着开始第三轮、第四轮实验。
直到第五块胶皮经过鲁斌的测试后,发现软硬适中,比较适合当鞋底。
没错,鲁斌就是要调整到适合当鞋底的硬度,要知道这个年代一双鞋子最难制作的就是鞋底了,卖的最贵的工艺也是鞋底技术。
这个时代除了草鞋,好一点的鞋子鞋底都是用牛皮或者布料一层一层压紧制作而成的,所谓百纳鞋就是这个技术。
鲁斌确实可以硫化一批比较硬的橡胶作为车轮的覆盖材料,但是这玩意儿并不算刚需。
在没有空心车轮和弹簧避震之前,实心橡胶轮子最多减少一点点颠簸而已,还不如在车厢里多垫一个屁股垫子实在。
可鞋底就不一样了!那人的脚底板总不能像踩高跷一样,垫好几层厚厚的垫子吧?
这个时代一双好鞋基本要达到5个先令,哪怕按照一双鞋子只有一半的成本是鞋底的话,这一双鞋底也得25先令。
更何况,这是一种跨时代的产品!
世所罕见,只此一家!
鲁斌一双鞋底不卖个10先令以上都对不起自己吸的那么多废气!
鲁斌对于这些橡胶底的销售计划是只卖鞋底不卖成品。
第一是殖民地并没有好的鞋匠,好的鞋匠都在本土玩定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