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对刘备的影响都是颠覆性的。
粮草会不会再支持?诸城这里还允不允许继续屯田?甚至糜竺、孙乾、陈登、萧建,这些如今与刘备交好的人接下来会怎么做?
都要受到徐州之主的影响。
用袁本初当年的境况来比喻,孤客穷军,仰人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
刘备岂止是离不开,他连觉都睡不好。
送走了刘备,刘亨也没闲着,忙起了开源的事,臧霸那每年一千万钱让他压力很大。可是算来算去,琅琊这地界,除了晒盐,他也找不到什么别的赚钱方法了。
于是带人猫到琅琊县,改进起晒盐的方法来了。
海盐的历史由来已久,原始年代古人用锅煎煮,史称“煮海为盐”。齐国通工商之利业,便渔盐之利,富甲天下,遂为大国。正是用了这个方法。
后来华夏愈广,这种煮盐的笨办法也越来越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质量差还勉强可以忍受,可产量低这一条就逼死了无数百姓。
盐,不是别的东西,摄入量过低,人就会浑身无力,时间一长全身浮肿,甚至有生命危险。
内陆人民只得转而向地下的井盐、池盐,深山的矿盐去寻求盐分。
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无棣人才发明了晒盐法。盐田暴晒,先导卤入蒸发池,然后借日晒析出结晶,这就是粗盐。加以过滤,析出的盐颗粒愈小,成分愈纯,称为细盐。
这就是刘亨脑海里对晒盐仅存的记忆了,可只要有了方向,出成果只是时间问题。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莲子测卤。
以两节长约14厘米的竹管并立,中夹一竹竿为柄,竹管中置莲子(或石莲)四五枚。竹管上覆铁丝,使莲子不能外出。根据莲子浮于卤水表面的数量可测量卤水的浓淡。
用这个办法,很快就在琅琊沿海找到了附近卤水最重的两个地区。晒盐业走上了正轨,大规模出盐只是时间问题。
刘亨特地请刘备调了一支数百人的部队驻扎在这里,以后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盐场的安全。顺便造几艘船,练练水军,捕捕鱼,陆地上闹灾,海洋里可是有无穷无尽的食物。
忙活到八月中旬,刘备回了小沛,太长时间没回去了,关羽发信过来,说是有几个人才来投奔,想见一见刘备。
刘亨觉得更大的可能还是关羽自己想见一见刘备,不好意思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