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恩怨,怕是没有那么容易化解啊。
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韩馥长叹。
本来,他都已经打算让出冀州,连印绶都送了出去,谁知王政莫名其妙刺死袁绍,导致双方反目。
一想到“袁射”那匪夷所思的智谋和手段,韩馥就连连摇头,觉得对抗起来自己一点儿胜算都没有。
他深知“袁射”底细,也知道上党郡三万精骑是后者的底牌。就算今日能挡住这一万狼骑,只要张扬带兵赶来增援之时,便是他和整个冀州的末日。
……
翌日,程远志顺利招降了长枪营所有士兵,于是就乘势去劝降赵浮与程涣。
没想到,两人言辞都很激烈:
“奸贼,忠臣不事二主!”
“奸贼,我是不会答应你的!”
被拒绝了的程远志一点儿也不恼。
这种场景他前世见多了,玩三国群英一的时候,他就最喜欢拿刘备先灭袁绍,再灭曹操。假如在袁绍或曹操投降之前,招降他们被俘虏的武将,得到的就是这种回答。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代表着该武将是死忠分子。
只有在袁绍或曹操投靠之后,这些被俘虏的武将才会改口,从“奸贼!忠臣不事二主”改为“多谢大人爱戴,但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多谢大人爱戴,我愿效犬马之劳!”
招降韩馥部将不顺,程远志又借吊孝之名,尝试收拢袁绍部众,得到的回复依然不尽人意。
袁绍虽死,可他还留下了众多谋士、武将、以及一万兵马,就驻扎在魏郡北边。
他们不太情愿!
好在,程远志还有底牌。袁隗亲自上阵给他站台。
为了请袁隗出来站台,程远志费了不少口水。
私底下,程远志对袁隗道:“大人,人死不能复生,我看韩馥为人懦弱,实不像忘恩负义、铤而走险之徒。王政之举或是个人行为……也未可知。”
“若就此杀了韩馥,恐落天下人口实。”
“何不趁此机会,鲸吞冀州,壮我袁家声势!”
袁隗也觉得袁绍之死迷雾重重,韩馥做为他的门生已经有数十年,他深知韩馥不是那种人,可证据摆在这里,不由得他不信。
加之刺客王政已死,死无对证。他又沉浸在丧侄之痛中,一时难以自拔,心中一团乱麻。便将一切都交由程远志处理。
于是,在程远志信誓旦旦保证拿下冀州,完成袁绍生前之愿的前提下,顺利地收拢了袁绍部众。
程远志派人送给韩馥传信,“让出冀州,开城献降,前事一概不咎。”
“否则,城破之日,鸡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