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早倭国当皇上,一是圆你当皇上的梦;”
“二是让你亲身感受一下,皇上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当;”
“三是我需要你帮我培养一批绝对忠君的将士,这些人,全都从倭国青少年中挑选;”
“二叔,我对你带兵打仗的能力,训练士兵的能力,还是很信任的。”
朱高煦听完朱瞻基的话,心头没来由一颤,鼓足勇气问道:
“太孙,你就不怕我用这三年时间,暗中培育一支军队,将来反抗你?”
“怕?怕啥?”
“二叔,说句打击你的话,别说让你发育三年,就算给你三十年时间发育,你依然干不过我。”
“以后打仗,不是人多就能取胜的;”
“你若不信,可是试试,但届时,我绝对不会手下留情,杀无赦!”
朱瞻基说完,霸气外露,一股帝王威压,铺天盖地,包裹着朱高煦,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气来。
朱高煦在帝王威压的震慑下,本能的臣服和畏惧。
他知道,他这辈子,再也兴不起反抗朱瞻基的念头,唯有臣服。
“二叔,倭国交给你,你要好好管理;治国方略,我都交给了朱瞻塙,你可以向他学习;”
“将来,我会把罕国交给三叔治理;”
“这两个小国,如果你们治理的好,未来会有更大的国家,让你们治理;”
“不要直把眼光局限在大明,要放眼整个世界,要像成吉思汗那样,铁骑横扫欧亚大陆!”
朱瞻基说完,离开了。
该说的,都说了,至于如何选择,决定权完全在朱高煦手中。
……
金陵奉天殿。
朱棣端坐龙椅,太子朱高炽随身陪驾;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各司其位。
大朝会正在进行中。
朱棣今天很开心。
因为他最疼爱的孙子朱瞻基:居然不费一兵一卒,就彻底收服倭国。
倭国的祈降国书,就在朱棣的手中。
根本意思就是,倭国愿意成为大明朝孤悬海外的一个郡县,请大明皇帝多厚待,倭国百姓,从此以后就是大明子民。
当朱棣刚接到这个消息时,以为自己听错了。
倭国,连成吉思汗都头疼的弹丸之地;
连洪武帝都讨厌却无可奈何的倭寇盛行之地;
居然被自己的孙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收服了。
我只是派你去倭国谴责一番,没想到你直接把人家给连窝端,变成了大明的领土和子民。
面对如此好事,喜事,朱棣自然本着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心思,直接下令召开大朝会。
然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肆夸赞自己的宝贝孙子。
有几个酸儒,拿着洪武帝之前的决定,说倭国是不征之国,如今收服之,是违背祖训。
这话一出,给高兴的朱棣泼了一盆冷水。
还没等朱棣发作,杨士奇直接回怼:
“洪武爷把倭国列为不征之国,是因为当时当时建国之初,百废俱兴,国力不如现在强盛,根本无暇顾及,为了安抚四夷,才做出的一种权宜之计;”
“如今我大明国力强盛,威震四海,区区倭国却依旧派倭寇侵扰沿海百姓,极大的损害了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太孙以雷霆手段将之收入,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学士胡俨没等杨士奇说完,也迫不及待的回怼酸儒:
“杨阁老所言极是;”
“太孙收服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同时,更能威慑周边心怀不轨的番邦属国,让他们知晓我大明之天威,绝对不容侵犯。”
那几名酸儒,被怼的哑口无言,诚惶诚恐。
因为担心朱棣会责罚他们。
但好在朱棣心情好,没有追究。
同时,朱棣看到了朱瞻基的密折,眉头有些紧皱。
因为朱瞻基的密折上说:
想让倭国成为汉王朱高煦的封地,让他治理倭国。
同时,密折上还写着:放心吧爷爷,我不是针对二叔,因为二叔已经迷途知返了,绝对不会造反,再说了,就算他将来造反,我也不怕。
臭小子,果然有手段,你二叔三叔就这样被你接连收服了。
也好,朱家人手上,不能沾朱家人的血,这是你给我的承诺。
看来,你没忘,爷爷很欣慰。
高兴之余,朱棣想起之前朱瞻基呈交上来的关于曾经和倭寇有私下贸易的江浙沿海官员商贾的名单。
“太子,江浙沿海官员商贾和倭寇私下贸易之事,审理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