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扰民,是朱瞻基的宗旨。
雨化田率先回金陵了,他要给东厂黄俨复命。
杨鸿率领五百步兵精锐,一路陪护朱瞻基。
跟随朱瞻基一起回金陵的,还有金彪一家;
金彪的水泥生产技术,和红砖烧制技术,炉火纯青;
并且毫不藏私,把这两种技术,毫无保留的教授给了同村的大好匠人们;
并叮嘱他们,善用这两项技术;
遇到外地的,只要心善淳朴的,也可以教授给他们;
带金彪一家去金陵,就是要让金彪在金陵,乃至河北甚至应天,把水泥生产技术和红砖烧制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朱瞻基知道,永乐帝会迁都,新都城,在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现在正在对整个顺天府,进行建筑规划。
日后用到水泥和红砖的地方,数不胜数。
明憨憨此次河南行,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朱瞻基教授他的河南烩面的制作流程,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河南几个卖面条的店家;
没想到几年后,整个河南,烩面馆开始多起来
……
御书房。
赵王朱高燧正在躬身,给朱棣汇报工作。
“老三,赵辉的身世,可查清楚了?”
朱棣认真的问道。
“查清楚了,赵辉是功臣的后代;”
“赵辉的爹叫赵和,行伍出身,早年以千户长之职跟随大明军远征安南,不幸战亡。”
“按照大明规制,父亲为国捐躯,子孙可以袭封,按理说赵辉应该继承其父的职位千户长。”
“但,当时赵和参军时,其妻和子一起在河北娘家过生活,当赵和战亡,朝廷一时间没能找到赵辉母子;”
“就这样,一耽搁,耽搁了这么多年。”
赵王朱高燧认真的回答,随后拿出关于赵辉的各种文书证据。
锦衣卫办事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朱棣没有看那些文书证据,而是慢悠悠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