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懵了,这跟他接受的现实有点不一样,自古都是守关,哪有去关外与敌人拼命的,这不是放弃自己最大的优势吗?虎庸关已经两百多年没有被攻破了,谁会想出去。
献清看着左心权和李子贤说道:“垣人和西域人都是大燕朝的心头病,每年为此耗费的军力财力占据了大燕的七成国力,我们不能只想着防守,想办法彻底解决它。我的计划是虎庸关以大虎寨为根基逐步向西域渗透,每隔两百里就占山筑城,为了防止西域诸国警觉,联合对抗,先以大虎寨的名义去争地盘。”
二人点了点头,献清对左心权说道:“此次你就留在虎庸关,我会向父皇给你要个任命,你作为虎庸关的夫子,替我前往大虎寨。事情基本上我都安排好了,主要是没有精通谋略的人,万一与西域有了冲突,要会随机应变!”左心权拱手称是。
献清又转头对李子贤说道:“李夫子回到狼谷关告诉我皇叔,我会安排人从海路向北探索航道,预计在海面封冻之前打通航道,我会向父皇建议采购岩州大船,会在明年开春向垣人东面的海边登陆约两万人。狼谷关要做的就是拖住正面的垣人,最好出关打几个大仗,吸引垣人主力到关外,给水师直扑垣人老巢创造机会。”
李子贤眼睛亮了,这个计划确实出其不意,要是能成功,可以将垣人赶至草原以北的荒漠里。
黎雄才和洛少君并不懂这些,他们能做的就是冲锋陷阵。但是听了计划也是热血沸腾,能彻底的解决垣人和西域人,是历代大燕军士的梦想!
业祥看着献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样子才是羡慕不已,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三叔一样指点江山呢?
献清和左心权及李子贤边吃边聊,将一些细节又探讨了一下。
献清问黎雄才:“怎么不见朱管家?”
黎雄才回答道:“回皇城了,说是过两天要祭奠皇后,先回去准备了!”献清听闻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献清带着业祥,刘春虎等一行侍卫,李大山带着几十个山民,出了虎庸关东门,李子贤带着洛少君随行至三叉路口,李子贤向北,献清等人向东。
临走时李子贤问献清:“殿下,真的不想坐皇位吗?现在琼州已经没有了威胁,越州已经奉皇命了,岩国公又是殿下的岳丈,天下八个州,五州都是支持殿下的。闽州安州海州三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可以不在乎的。”
献清盯着李子贤看了看,突然大笑起来:“哈哈……李夫子可知道我已经死过一次了?那你知道我是怎么死的吗?”
李子贤心想,不就是脑袋撞石柱上晕了两个月吗?献清想的是前世的肝癌,熬夜,喝酒,劳累,当皇帝?不可能!
双方并没有说破,拱手分别,献清带着业祥一路上看着忙于夏收的百姓,教会业祥认识粟米,如何灌溉,怎样深耕,建水塘的作用。李大山第一次看见如此大片的农田,羡慕不已。
五日后,献清一行人已经到了龙马湖的西面,可以遥望湖东面的司峿山了。
业祥也渐渐忘了战场的血腥和残忍,逐渐恢复小孩子的天性,站在岸上,看着献清在湖里游来游去,摸鱼,兴奋的大喊大叫。
游累了以后,献清上岸带着业祥烤鱼吃,此时从湖面上来了一艘船,船上下来一名校尉,来到献清面前跪地拱手:“殿下,末将奉皇命来接殿下回皇城,请殿下上船。”
献清点了点头,说道:“船只到了司峿山下就停,我带着皇孙今晚在皇陵外过夜,陪一陪母后和大哥,你回去禀告我父皇和二哥,明天祭祀时间不变。”
校尉为难了,但也只能答应,众人上船后,跨湖向东,在水城门下船,将马匹交给了校尉,一行人步行上山,到了山腰,住进了看守皇陵的军营中。
看守皇陵的由一个三百人的大队负责,是皇城守卫军轮流执勤,一个月轮换一次。皇城守卫军基本上都参与过守皇陵的任务。大队长前来拜见献清,并让出了自己的房子给献清和业祥安歇。
皇宫,校尉向皇帝禀告了献清和业祥留宿皇陵的事,皇帝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对着旁边的献阳略带苦笑的说道:“你这个三弟呀!太像你母后了!”
献阳也是挠了挠头,笑着说道:“三弟自从那次醒来,确实像母后,以前就是个书呆子!”
就在皇帝和献阳调笑献清的时候,一个执勤的门外小太监,悄悄的离开了。
皇帝拿了几封奏折对着献阳说道:“你三弟的功劳可是不小,这些是燕州南部的一些县夏收的结果,等过一个多月后秋收以后,明年我们就不愁军粮了!还有琼国公上了奏折,他们向虎庸关送了一年的军粮!这个老家伙,还真是大方!”
献阳也是替皇帝高兴,兴奋的说道:“等这批粮食收上来,狼谷关应该能打几个大仗了。皇叔可是催了好几次了!我觉得三弟适合当太子,可他太顾及大哥了!”
皇帝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你母后也走了十年了,你大哥去陪他了,她不孤独了,好了,去准备一下明天的祭祀吧!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们!”献阳忍着情绪出去了!
献清和业祥休息了一个时辰后,出发往皇陵走去,行至一个凉亭时,凉亭的中间石墩上插着一杆大枪,岁月已经让它锈迹斑斑了,但还是能让人感觉到它血气翻涌的感受!它是皇帝的手中枪,饮过无数西域人血!
业祥从小就知道它的故事,还是忍不住多看了两眼。献清轻轻的拍了拍业祥肩膀,继续向山上走去!
不远处,几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山上,几个马和牛的石雕卧在道路两旁,有执勤的军士站立在道路两边,路边不远处有一排带院子的土木房子,应该是守陵的太监居住于此。
见校尉带着献清一行人到来,为首的一个老太监带着七八个太监过来跪地施礼,献清向前搀扶起老太监,这是先帝的随身太监,已经七十多岁了。
献清轻声说道:“老公公辛苦了,明天祭祀,我先来看看,劳烦您带个路!”
老太监点了点头,带头沿着山路走向地宫,献清在后面的太监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形,是曹太监,应该是父皇发配来给太子哥哥守陵的,献清不动声色的跟着老太监进入地宫,一个个半拱型封闭的坟茔排列在地宫里。
献清先给皇后磕头上香,业祥也照做,又带着业祥给太子磕头上香。并没有多停留,返回了地面。老太监问献清是住在院子里还是返回军营,献清想了一想,还是回军营吧!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决定救了自己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