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北伐那一场仗,能说是校长完全胜利吗?
后面他们内部有多少派系,他们自己心里清清楚楚。
要不是后面源于外部给的压力,先是鬼子入侵神州大地,后是八路军的强势崛起。
正是有了这些压力,才让他们暂时的团结一致,不然的话,估计此时他们内部都还是一团糟,面和而心不和。
而现在的印度,又是鬼子的重兵囤积之地,接下来必然将会是一场血战。
校长这个时候过来这里,大家是即担心他瞎指挥,又担心他的安危。
这两年以来,他们对校长的态度,已经有了新的转变。
校长在这两年做出的一系列事情,虽然确实毁了不少人的利益。
但却也夹杂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也是校长能够强势变革的主要原因。
而这场仗,其中夹杂的利益可就更多了。
如果赢了,能得到的好处,绝对要比在神州一区一地称王称霸大太多太多了。
甚至除去实际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以外,名声上的利益也很大。
封狼居胥,冠军侯,饮马瀚海,开疆扩土,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虽然印度这边,与以上说的地面,多多少少没什么联系,方向上面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这东西,也不一定要方向正确嘛。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想着怎么打赢这一仗。
可这场对战开始后,大家心中对校长的态度,似乎又回到了几年前。
或者说,他们觉得,校长仅仅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有所改变。
而在军事上,他依旧是那个爱瞎指挥的校长。
这事情吧,也不能怪果军的将领这样去想他。
毕竟他们不知道陆远干的事情,鬼子那边也没有公开这事情。
所以现在的局面,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确实是怎么看都像是校长在瞎指挥。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讲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次果军本是出奇兵入印,奇兵致胜,要的就是疾如风,侵掠如火。
然而校长现在的指挥是什么?
半月的时间,没有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除了军队集结,依旧是军队集结。
硬生生的把疾如风变成了徐如林,把侵掠如火变成了不动如山。
这已经是犯了兵家大忌,出奇兵,那是出了,可没有致胜呐!
要说一开始不进攻,那还能说是路没通,后勤不足,情报不明,重火力没有到位,不能轻举妄动,以免中了鬼子的埋伏,这倒也还能说的过去。
可后面路也通,后勤也上来了,坦克部队来过来了。
先头侦察部队,都已经摸到鬼子的军营外了。
对鬼子的基础情报,也算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校长却依旧制止了军队的进攻。
这一等,就等到了现在,等来了校长的亲临,这就难免让大家心中有了一些其他猜测。
校长之前的操作,到底是在等时机,还是想等他自己过来捞名声呢?
若是后者的话,那可就太让大家失望了,你要名,谁不要呢?
本该是一场出奇制胜的仗,结果因为校长的原因,导致小鬼子有了足够的时间准备。
这与宋襄公的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有什么区别?
好在如今的果军不比当年了,校长从八路军那边买来了不少武器。
装备上来了,士兵又经过长达两年的训练,战斗力也上来了。
综合战斗力,比之小鬼子精锐部队,也是只强不弱。
在装备和人数上,甚至还能碾压鬼子,所以他们现在也不怕与小鬼子打硬仗了。
就算小鬼子有点准备,他们也有信心将这些鬼子碾碎了。
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给大家的信心,说不定已经有人打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旗号发起进攻了。
可即使有信心,校长的到来,却依旧是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
他们摸不住校长的脉,不知道他脑子里面到底在想什么。
万一再来几次瞎指挥,还是这种亲临现场的瞎指挥,那可就是要出大事的。